風水堪輿用羅盤的奧祕

風水堪輿用羅盤的奧秘

風水堪輿用羅盤的奧秘

風水堪輿用羅盤的奧秘

風水堪輿用羅盤的奧秘

測定地磁子午線的定向方法,涉及到磁羅盤的發明和使用。羅盤是有指南針的方位盤,用以測定方位。風水學中理氣定向多是以磁羅盤指南針定向為前提的。堪輿風水用的羅盤看起來十分複雜,使人油然而生神秘之感(下圖)。不過,工作原理仍是利用地球的磁極性。

我們居住的這個巨大而旋轉的地球.由於內部岩漿的運動而產生磁場,已經磁化了的地球就象一塊大磁鐵,地球的磁場實際上與位於球體中心附近的柱狀磁體的磁場相一致。地磁場的磁力線從南半球開始,環繞著地球走向北半球。針狀的磁石在地磁兩極的作用下,一 端指南,一端指北。利用磁針指向磁極的特性來辨別方向。這就是指南針定向,又叫地磁子午線定向。

地磁子午線是地表上一條理想的線,它與地磁場的方向一致,羅盤指針在地球每一點的方向都與地磁子午線相符合。設想的磁體是偏離地球旋轉軸的,在地磁軸穿過地球表面的地方,就是地磁極。由於地軸和磁軸不重合,地磁極與地理極是不一致的,因此地理子午線和地磁子午線之間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就叫做磁偏角。故用地理子午線測向與利用地磁子午線測向,所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

在《 夢溪筆談》 以前的堪輿書《 雪心賦》 、《瑩原總錄》 也有關於磁針

羅盤的記載,但這段文字則是宋以前文獻中對磁針羅盤較清晰的描述。它解說了水浮法、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縷懸法等四種指南針裝置方法,還清楚的說明了磁偏角。文中所述的指南指北兩種針,系用磁石兩個不同極來摩擦所致。《事林廣記》 、《 武經總要》 、《 神仙幻術》 還記有指南魚和指南龜二種指南針裝置。

公元十二世紀初朱彧的《 萍州可談》 和塗兢的《 宣和奉使高麗經》 中都說到了航海用的指南針,這說明宋代時指南針對使用已很普遍。關於記載堪輿用羅盤約文獻,最早見於南宋,曾三異在《因話錄》中寫道:

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間縫針。… … 天地南北之天,當用子午,或謂江南地偏,難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參之。文中“地螺”也就是羅盤,從正針、縫針等討論看,顯然這是一種堪輿定向用的羅盤。明代《魯班經》 及李國本《地理大全》等都有關於使用羅盤測定方位方法的記述。

從現存明清的羅盤實物形制看,其與漢代式盤有明顯的承繼關係。漢代的式盤是一種占卜盤,其大多是用於六壬及遁甲佔術的六壬盤和太一九宮佔盤,從現已出土的若干塊六壬盤看,其是由上下兩盤疊合而成。下盤為方形,象徵地,稱為地盤;上盤為圓形,象徵天,稱為天盤,天盤可依中軸旋轉。北宋的《景佑六年神定經》釋造式內講:“造式:天,中作斗杓,指天罡,次作十二辰,中列二十八宿,四維局。地,列十二辰,八幹,五行,三十六禽,天門、地戶、人門、鬼路四隅訖。”在天盤上面,中部往往畫北斗星,周列十二神(徵明、天魁、從魁、傳送、勝先、小吉、太一、天罡、太沖、功曹、大吉、神後,有的式盤上以數字代表十二神,又稱十二月將)和二十八宿。地盤上面往往分層寫有八天干.天、地、人、鬼四維,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等.個別的還有三十六禽(圖4 一17 )。六壬盤在古代被廣泛應於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時辰和方位的吉凶占驗,其用法固定地盤,白天子在北,夜晚子在南,然後轉天盤,校驗所推之日上盤的神將與下盤的卜支的關係,並以六十甲子中的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戍為六壬,推衍出六壬式中的四課和三傳,最後以此判定佔日或佔方的吉凶。中國早期的方位盤呈方形,因排列方便和易識的原因,後期多呈圓形。一個圓周為3600,每150 折成一個方位,這樣羅盤便有了二十四個方位。二十四方位是用後天八卦的四個維卦(乾、坤、巽、艮)八個天於(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組成的。最早記載二十四分位的史籍是《 淮南子· 天文訓》 :

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醜,則大寒,音比無射;加十五日指報德之維… … 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音比應鐘。

地球一年繞太陽旋轉周為3600 ,即一年360 天,每15 天一個節氣,即一年二十四節氣。羅盤的二十四分位與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有關。這二十四方位,即堪輿羅盤定向所稱的“二十四山”,所謂“山”即指向。至明清時,羅盤已成為風水師的必備之物。風水師既可以其“乘氣、立向、消砂、納水”觀天.又可“測山川生成之純爻,以辨其地之貴賤大小”來相地,還可推算吉日良辰,依時而行。“凡天星、卦象、五行、六甲也,所稱淵微浩大之理莫不畢具其中也。”(《羅經解》 )因其包羅萬象,經緯天地,又俗稱羅經。

的確,堪輿用羅盤融陰陽五行之理,八卦河洛之數.天干地支之道,日月星象等哲理時空與一體。看起來十分複雜。不過深入分析,羅盤不過是以後天八卦為基準,組合八幹十二支組成的二十四個方位分度。早期的堪輿羅盤的內容較為簡單,後來隨著堪輿學的盛行和流派的繁複,以及陰陽五行的推算占驗,明清以來逐漸發展為多層而細密的分度,一般少則幾層,多則幾十層。不過層數再多,其總是以二十四方位為基礎的“天盤”、“地盤”、“人盤”三盤和“正針”、“中針”、“縫針”三針為基本框架的,因為羅盤的基本功能仍不出測定方向這一作用。

一般說來,羅盤有以下幾個內容和層次:

① 中心為天池,置指南針;

② 由內向外第一層為以先天八卦表示的四正四維八個方位;

③ 第二層是以地球磁子午線為基準的二十四向分位,稱為“地盤”。指南針指向分位的正南午位,稱為“正針”,起著指南針功用,用於“格定來龍”,測定建築的朝向和周圍形勢;

④ 第三層是地盤的五行納音層,配合第二層用於結合宅主的所謂“命卦”定向用;

⑤ 第四層二十四方位稱為“人盤”,指南針指向地盤的丙午之間,稱為“縫針”。此針指向接近表杆所定的真南北向(地理子午線),用以室內器物方位的確定;

⑥ 第五層二十四向分位稱“天盤”,磁針指向地盤正丙的方位,稱為“中針”。三盤三針各相錯7.50 ,其應用也因風水流派的不同而有異。羅盤的這種排列是與地磁極的移動和風水學發展史有關係的。據說誓代堪輿家丘延翰(公元713 —741 年)時,羅盤的二十四分位圈以地磁南北極為準,磁針指向午位,即“正針”方位。到楊篤松時,考慮到地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二間的夾角,在羅盤上加了一層變化方位圈,此時的磁偏角是北扁東7. 50 ,這一方位圈即稱為“人盤”,使用“縫針”。到12 世紀約堪輿師賴文俊時,磁偏角變化為北偏西7.50,於是又在羅盤上加了一個方位圈,即“天盤”,使用“中針”。於是就形成了風水羅盤的三個基本方位圈。其說雖不能完全置信,但羅盤的三盤三針確與磁偏角和風水流派不同有關卻是不容置疑,說來這也無神秘不解之處。還應看到,漢代式盤中“天盤”、“地盤”的設置與風水羅盤中三盤的設置極有關係,後者卻是把三盤的關係固定下來。

當然羅盤中的陰陽五行,納音卦艾等又是以神學為基礎排列而出,為人推命擇向,滲雜了不少迷信成份,儘管其也內含追求天地人相協調的思想,但卻流於圖讖意識之中。就此看來,堪輿羅盤受早期占卜用式盤影響是很大的。不過,除了用於像指南針那樣定向外,其也有防止選址於地下磁場紊亂,地質不尋常的地方的功用。因為羅盤之磁針極易受外磁場干擾,遇到上述地方則磁針“浮而不定,偏東偏西,不歸中線”,風水師認為這些地方非吉地應避之。從生物磁場學的角度看,這有一定道理,紊亂的磁場會影響人體的生物磁場,引起事端。即使今天,人們的住宅或工作場所也應遠離金屬礦廠、高壓線、發電廠和變電所為好。

在東漢、六朝時占卜用的二十四分位的六壬盤已有出土實物,而維辰記時的制度在魏晉南北朝的天象記錄是常用的,到了唐代,則又被用來擇葬。總之,自秦漢以來,陰陽堪輿、占卜、相宅相墓和龍理分向等,都是以二十四向分位作為基準的。推測堪輿用的定向羅盤可能在唐代就已經使用了。用於航海的羅盤則比較簡單,一般是圓形單層二十四分位的形式。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大型的明代龍紋銅體、劃分精密的相墓專用水圖盤。南宋以來,各種羅盤都採用浮針方法(即水羅盤)。文獻記載,旱羅盤是明代自國外傳入的。據王振鐸先生的調查,安徽休寧新安鎮的羅經作坊,用在堪輿上的水羅盤晚到清光緒中尚在製造。還有一個應注意的問題是,在早期的建築定向時,可能使用過類似平面日晷的測向儀器——太陽羅盤,平面式日晷早在漢代就有了,而赤道式日晷似乎難以用來測向,僅用於測定時辰和季節而已。宋元以後,由於羅盤技術的進步與使用方便,加上堪輿術的流行,建築測向定基多以地磁子午線為準,像北京明清故宮這樣規模巨大而重要的建築群體,也是以磁羅盤來確定建築方位的。在民間,羅盤的使用也三趨簡化,相墓大多隻用人盤來“消砂納水,分金坐度”;而相宅則僅以地盤為主。即分別以地理子午線和地磁子午線為依據測向。對於羅盤的具體用法,不同的風水學派有不同的用法,比如就相宅說來,就有“飛星派”和“八宅派”的區別等等。

傳統建築方位

在古代,建築朝向的確定,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僅要考慮氣候日照和環境,還涉及到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

中國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由這種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房屋朝南可以冬季背風招陽,夏季迎風納涼,所以中國之房屋基本以南向為主。不僅如此,在這個地理環境中產生的中國文化因此也具有“南面”的特徵。“南面”成為構成中國整體文化的一個因素。以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中國文化具有方向性和空間感,是一種“南面文化”。如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把天上星象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東西南北四宮和中宮,天文星圖的方位座標是以面南“仰觀天文”而繪;在中國古代地理學中,把大地分為九州,早期地圖的會制,一般遵循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與今日地圖座標方位恰好相反,其亦是面南“俯察地理”而得。更有甚者,歷代帝王的統治權術被稱為“南面之術”,《 易經· 說卦傳》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 禮記》 中:“天子負庡南向而立。”孔子說:“雍,可使南面。”(《 論語· 理也》 )意思是說他的學生冉雍可以做大官。可見,南面就意味著皇位官爵與權力的象徵和尊嚴。所以古代天子、諸候、卿大夫及州府官員等升堂聽政都是坐北向南,因此,中國曆代的都城、皇宮殿堂、州縣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結果使建築的朝向也擁了文化約內涵。

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始終是促進技術發展的動力。制訂厲法,觀天測地,興修水利,通達道路,建築土木等都需要測定方位的技術。自先秦以來就發明和運用多種測向技術,如上面所述。考古發掘資料已證實先秦及至以後的宮寢都城等,都是以南向作為主要朝向的。歷代大型陵寢也多以南向為主。建築群體的主要中軸線往往就是南北中軸線。《周禮》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建築方位的確定歷來居統治者關心的大事,重要建築方位的偏正與否,看作是治邦安國的大事。只有方位端正了,前後左右次序才能定下來,才能“棋列百司,按功為緒”(《 營造法式》 )、“設官分職”,國家才能有次序,達到以禮治國,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的目的。

歷代堪輿家對建築方位更是十分重視,從羅盤的使用來看不難發現這一點。實際上,風水師看風水首先做的便是二件事,一是“相土嘗水”擇地;二是“辨方正位”定向。《管氏地理指蒙》 :“卜兆乘黃鐘之始,營室正陰陽之方,於以分輕重之權……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又說:“卜兆營室二事,一論山,一論向,為堪輿家第一關鍵。”但是,風水定向除了涉及實利和景觀因素外,風水師還認為建築的朝向應和宇宙陰陽之氣相協調及與宅主的命運相呼應,這些使風水擇向蒙上了一層迷信的色彩,導致了建築朝向超功利的觀念性和複雜性的出現。

我們在傳統建築的調查研究中瞭解到,中國傳統建築的方位朝向是非常講究而細膩的,現簡介如下:

① “天子當陽而立,嚮明而治。”所以宮殿等皇家主要建築和州府官署衙門均取正南向,即坐北朝南取子午線向。早期建築是依地理子午線而定的,而後期建築多是用磁羅盤而定向的。如明清北京故宮的南北中軸線就是以地磁子午線羅盤指南針確定的,故宮中的主體建築前三殿和後三宮都貫穿在這條南北軸線上向南而立。故宮南面的正門為“午門” , 北面的正門稱“神武門”(神武即玄武,象徵北方)也可說明這一點。

② 寺廟道觀一般以南向為,考慮到環境因素也兼有其它朝向者。全世界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大殿都取背向聖地麥加,以使朝聖教徒面向聖地祈禱。故中國的清真寺禮拜堂都是坐西向東。一般寺觀中的主要殿堂,如佛寺中的大雄寶殿、道觀中的三清殿、玉皇殿,孔廟學宮中的大成殿等常以東南西北四正作為朝向(大成殿取南向),即取子午卯酉向。而其中的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配殿等次要殿堂則不得朝向四正方向,而是微偏於四正少許或幾度。

寺廟道觀朝向之所以這樣規定,是與所奉祀的主神有關。地位較尊高的神衹,亦即所謂德行修養很高的聖人或神人,如玉皇大帝、三清大士、觀世音、釋迎牟尼、孔子等所居的殿堂才能取四正方向。而供奉一般神衹,如四大天王、關帝、灶君、彌勒佛或一些地方神衹,如福建的梅妃、廣東的龍母神等的次要殿堂及民間雜祠淫祀建築朝向,概不可坐朝四正方向。寺觀中朝向的這種實際情況有兩種:一是次要殿堂朝向微偏於主要殿堂;一是次要殿堂與主要殿堂雖然朝向相同,但建築的中軸線卻不重合,而是平行錯開。這就是許多古代寺廟道觀中各單體建築方位相偏斜或軸線平行錯位的原因之一。山西大同華嚴寺、蘇州寒山寺的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的軸線就是平行錯開的。廣州南海神廟的主次殿堂和頭門、儀門的軸線則有較明顯的偏斜。當然不少時候,這種軸線相錯和朝向偏轉是因地形的關係以及從風水上考慮的。大多數情況下,因其偏角僅有二三度甚至不到一度,軸線錯位也僅兒十釐米,所以一般為人們肉眼不易察覺,宏觀看來,寺觀大建築群的軸線還是一貫到底的,事實亦是如此。

③ 民居為生活和氣候相協調的需要,常取南向或偏南向,也不會因地形原因和小氣候因素取其它朝向者。在古代中國人眼裡,普通老百姓的德行修養是遠遠不能與聖人或神人相比擬的。所以民居是不得朝向四正方向,而是多取以二十四分位羅盤定向的除四正方向外的其它方向作為主要房屋和大門的朝向。否則認為“煞氣”太重,心理難以承受。

筆者實測過若干傳統建築的朝向,結果基本上與上述吻合。其差異的原因如測量不精確;地磁極變化;歷代重建的變動等。建築朝向上的這些講究,實際上是人類自然崇拜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禮制觀念在建築設計上的雙重反映。東南西北四正方向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使得其同物質形態的高山大海一樣被人崇敬,而將它們和無所不能的神衹聯繫起來,認為只有德行較高,功德無量的人或神才能與天地自然並駕齊驅。這既表現了人們對大自然和聖人、神衹的尊敬和畏懼,又表現了封建禮制影響的深刻,連建築朝向也打下了禮制等級次序的烙印。

表對確定建築朝向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是選址時所考慮周圍環境形勢的需要。一般說來,方向和形勢是統籌兼顧的,有時形勢比朝向更為重要。總的說來,傳統建築朝向的確定儘管受文化因素如禮制、風水等影響,但仍是以取得好的日照等氣候條件為主要依據,如皇宮的“南面之術”、“南向而立”畢竟是建立在我國所處地理環境中,建築取南向更具實利功能的基礎之上的。遍佈全國城市鄉村南向房屋,是不可否定的事實。

在許多風水書中,都有建築“坐向”的討論。例如“論各命坐向”說:

亥卯未命,宜坐北向南大吉,坐東向西次吉,坐南向北可用,不宜坐西向東,犯坐煞大凶。寅午戊命,宜坐東向西大吉,坐南向北次吉,坐西向東可用,不宜坐北向南,犯坐煞大凶。已酉醜命,宜坐南向北大吉,坐西向東次吉,坐北向南可用.不宜坐東向西,犯坐煞大凶。申子辰命,宜坐西向東大吉,坐北向南次吉,坐東向西可用 ,不宜坐南向北,犯坐煞大凶勿用。

各命即是指各人之生年,例如亥卯未命,即在亥卯未年出生者。風水師這樣以命推向的依據是五行學說與三合之理,為把事情搞清楚有必要介紹一下五行學說和三合之理。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一種樸素的普遍系統論。五行中,“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物質,“行”是指運動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五種均質的關係和運動變化。

古代中國人以黃河中游、關中一帶為地中。地中以東,氣候溫暖,有些地方常年低窪積水,土壤內缺少氧氣,造成多量還原性亞鐵(Fe2O3 ) ,土呈藍青色,故以木配春季、東方、青色;地中以南,氣候炎熱,高溫多雨,土壤淋溶嚴重,營養元素大量流失,而鐵、鈷等含水氧之物相對積聚起來,於是呈現遍地紅壤的現象,故以火配夏季、南方、紅色;地中以西,氣候且涼,內陸乾燥,土壤含有較多的碳酸鈣(CaC03 ) ,和硫酸鈉(Na2SO4),土色灰白如粉,故從金配秋季、西方、白色;地中以北,氣候寒冷,分佈著富含腐殖質的肥沃黑土,故以水配冬季、北方、黑色;而地中氣候適宜,到處覆蓋著黃土,故以土配以長夏和四季、中央、黃色。北京故宮社稷壇的五色土祭壇就是國土五色的真實縮影。

可見五行論是對物質世界觀察所總結出來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由此進一步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認識同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水、火、土、氣四種元素構成世界一樣,都以具體的物質形態作為世界的本源,以此來與神是世界的創造者的宗教觀念作對立。

五行學說以整體思辨的方法將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作了廣泛聯繫和研究,並用“取類比象”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與形態,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表4 一2 )。表4 一2 事物的五行屬性

五行學說主要是以五行生剋規律,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關係。五行相生規律和五行相剋規律。可見,相生即五行之間的相互滋生和促進的關係,相剋則是五行之間相互敵克和制約的關係。五行學說正是運用這種相生相剋的關係來闡釋自然現象和人體現象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繫。這種直觀推理和取類比象的認識方法,在分析闡釋事物時,不能不使原本樸素的五行觀,流入形而上學和荒誕不經的歧途。

堪輿家為了進行陰陽術數的推算,把定向的二十四分位也配以五行,使方位也具備了五行的屬性。而三合之理是指包羅萬象的事物,皆有開始,成長壯大,然後結束,即事物具有生、旺、暮三個過程。這種思想大概源於農作物的生長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轉換,如在五行中,水代表著冬季位北方,按方位冬季是亥(生)、子(旺)、醜(暮)三個月。但是冬天的初來和消失就不限於亥、子、衛.了,冬季的萌芽在秋七月的中月裡已悄悄來臨,在冬十一月的子月裡最旺盛,至春三月的辰月才銷聲匿跡。如此,水的即冬季的三合是三、子、辰,要貫穿到秋、冬、春三個季節。同理木(春)的三合是亥、卯、末;火(夏)的三合是寅、午、戍;金(秋)的三合是已、酉、醜。《 淮南子》 給此三合定義為:

水中生、子旺、辰死。三辰皆水。

火寅生、午旺、戍死。三辰皆火。

木亥生、卯旺、未死。三辰皆木。

金已生、西旺、醜死。三辰皆金。

土午生、戍旺、寅死。三辰皆土。

在風水學的“論各命坐向”中,首先是以五行把方位和季節月份對應起來,並予以五行的屬性,進而以五行生剋原理來判明孰方向吉,孰方向兇。例如,“亥卯未”皆屬木,房屋坐北向南,北屬水,按五行水生木,彼此生助,故“坐北向南大吉”;而房屋坐西向東,西屬金,按五行金克木,彼此敵克,故“坐西向東”不宜,“犯坐煞大凶”。最後又把人出生的年份(以干支表示,這裡僅取地支)與方位和月份的干支直接聯繫起來,得出某命人的房屋朝向吉凶的結論。從以上分析中,我們知道風水學的以人的出生年份確定建築朝向的做法,是毫無道理可言,甚至是十分荒謬迷信的,不足取。在古代,即使是風水很流行的那些地方,實際也並不以此定向,而總是以取得好朝向和好環境為主。當然,在那時候人們也大可能徹底擺脫“神”、“命”的影響,有時建房選址時就考慮使實用功利和圖讖命運儘可能統一起來,當兩者難以統一,發生矛盾時,為求得心理的平衡,一般採取主要建築朝向仍以功利為主決定,而入口大門朝向和傢俱佈置按“命向”安排,因而在民間民居中,出現了為數不少的風水歪,產生了這種以功利難以解釋的奇特現象。

羅盤是地理師堪輿陰宅、陽宅必備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理師在進行堪輿時為求準確,避免因震動或呼吸、手抖動、或想準確測量周圍砂峰,則必須藉助羅經杖,故羅經杖為堪輿師必備工具之一,否則『羅經差一線,富貴不相見』。一個精準的羅盤是地理師夢寐以求的,而要配合精準的羅盤又非羅經杖不可,亦是不可忽視之職業道德,是故職業級之執業地理師必配備羅經杖!

羅 經 杖 介 紹

『羅經杖』是一個完全沒有磁性的三腳架,將羅盤放置於羅經杖上面,可避免吾人手持羅盤堪輿陰陽宅時因呼吸或抖動而影響準確度,也可藉羅經杖清楚的看出四週之砂峰、水口、電線杆、大樹、尖峰、水塔........等物,它落於24山之那一個方位?以便消砂納水。羅盤中心的天池磁針最忌鐵器金屬物,本羅經杖係由鋁合金與銅、橡膠所組合構成,完全不影響羅盤磁針的準確性,是您堪輿風水、陽宅必備之工具!

 羅經杖(羅盤腳架)使用時機

1. 地勢不平,測量不穩時,必需使用羅經杖。

2. 海底針抖動時,必需用羅經杖。

3. 端羅盤避免因呼吸而抖動時,必需使用羅經杖。

4. 避開鐵器、磁性等物質干擾時,必需使用羅經杖。

5. 欲準確測量四週砂峰、水口、電線杆、大樹、尖峰、水塔....等方位時 ,必需使用羅經杖。

6. 做定點多次測量時,必需使用羅經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