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特点

一、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二、建立法规制度,保证有序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上90年代初由“农委会”颁发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主要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如实施主体、面积、经营内容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观光局出台了检查评证许可,对休闲农业开创开办实行验证许可制度。2001年又出台了“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设立国民休闲消费特约店,鼓励和支持把政府公务活动安排到休闲观光农业点,同时把公务员的年休假制度与到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游客享受法规赋予他们的优惠,拉动民众的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又能够使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政策还规定把休闲农场作为中小学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基地,有计划安排中小学生到休闲农场学习和体验生活。

表4—2 台湾主要休闲农业政策[1]

年份 主要政策法规

1980年 台湾“农委会”核定《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

1983年 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

1989年 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鼓励各经营主体申请经营

休闲农业,并成立休闲农业策划咨询小组

1990年 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发展休闲农业计划

1992年 台湾“农委会”颁布《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提

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

2000年 台湾“农委会”修订《休闲农业辅导办法》

2001年 台湾“经建会”公布旅游发展方案,提出健康、生态旅游。

2002年 台湾“农委会”修订《休闲农业辅导办法》,更名为《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

法》。“新政府”提出“挑战 2008:观光客倍增计划”

2003年 台湾“行政院”颁布《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研提及补助要点》

2004年 台湾“农委会”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范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业企业

的申请条件

2005年 台湾“农委会”制定《休闲农业区划定审查作业要点》

2006年 台湾“农委会”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对划定休闲农业区的面积限

2007年 台湾“农委会”修正《非都市土地作休闲农业使用与兴办事业计划及变更编订审查

作业要点》

2008年 台湾“农委会”制定 2008 年休闲农业发展策略,就产业辅导、整合行销及人力资

源进行讨论

三、充分发挥农业组织的作用

农业组织为休闲农业企业进行统一的人员培训、宣传等,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除政府以外,农会发挥一定的管理作用。台湾的农业组织主要有台湾农会和休闲农业协会。台湾农会始于1900年台北三峡镇农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台湾农会已遍布台湾各地。根据1974年公布的现行《新农会法》和《农会法实施细则》,台湾农会组织按照行政区域设立,最上级是省级农会,即台湾农会和台北市农会,往下是21个县(市)级农会,268个乡镇(市)级农会,下设4572个乡镇以下的农事小组,作为农会事业的基础,负责组织产销班、家政班等工作。现阶段农会已经发展成为台湾分布最广、实力最强、功能最齐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会以增强农民知识技能,增加生产收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主要有三大功能:即农村推广、农业行政、农事运行,并设有专门的农业推广、农业运销等机构。

台湾休闲农业协会于2009年4月成立,并经内政部于5月同意设立,协会的服务宗旨是:“将农业经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以发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生态旅游之功效,从而增加国人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机会,并借由国人对自然资源及乡土文化的关注和支持,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协会主要有六大任务:(1)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休闲农业经营讲座;(2)与学校配合建教合作,提供实物训练;(3)举办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及农特产品展示会;(4)提供休闲农业经营技术服务,整合农业观光资源,建立策略联盟制度、强化整体行销;(5)搜集资讯提供相关产业参考,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6)开展国际间技术交流活动,加快产业升级。协会会员以经营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民俗、酒庄和农特产品店等为主,据统计,目前台湾休闲农业协会已拥有会员202家,遍布台湾各个市县[2]。

四、注重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据海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联合考察组调研统计,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507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注重开展休闲农业的宣传促销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若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六、注重产品开发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生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农友种苗公司良种良苗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产品的成功挖掘、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

七、注重景点解说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解说员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不论你是10人的游览团,20人的游览团,还是30人的游览团,景点解说员总是十分负责任的尽情解说。矫健的身板,热情的笑脸,丰富的知识,清晰的吐字,纯正的台音,流利的话语,娴熟的解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跟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台湾休闲农业的解说员是农会要求企业选派到专门的培训机构严格培训,取得解说员证书才能上岗的。台湾休闲农业景点经久不衰,除了严格精致的管理之外,还与能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本领过硬的解说员是分不开的。

[1] 资料来源:王茜.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台湾与湖南休闲农业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研究生论文,2011(4):59.

[2] 郭玲女.浙江省与台湾休闲农业的比较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论文,2012(6):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