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0年,這些製作燈飾的農民,把家鄉變成中國燈都!

初聽古鎮鎮,會錯覺這地方是古建星羅棋佈的文明遺珠。

古鎮鎮俗稱“曹古海”,面積僅47.8平方公里,因其由曹布、古鎮、海洲三個自然村組成,地處中山、江門、佛山三市相鄰的西江交匯處,毗鄰港澳,經濟人文得天獨厚。

30年前,這裡不過是桑基魚塘,鎮中小路盤錯、稻花飄香,與同時代任何一個鄉鎮別無二致。“古鎮鎮”,鎮如其名,婉約靜謐,籠罩在現代化前夕的迷濛之中,將醒的人們站在岸邊,等待著改革的浪潮。

短短30年,這些製作燈飾的農民,把家鄉變成中國燈都!

果不其然,改革開放的風吹醒了南粵的春天,古鎮鎮在短短30年間順流而上,擺脫曾經古樸的印象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燈飾之都”;而這裡的人民,也在急流時代的裹挾下從田坎上的一個個農民迅速蛻變成為老闆、經銷商和技術顧問,而後引領了整個燈飾產業。

根據中國照明協會2014年年度報告,古鎮燈飾佔全國燈飾市場份額的70%,出口至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最大的燈飾專業市場之一,年銷售市值更是達到了1000億元以上。

從最初前店後廠的自發萌芽,到馬路效應聚集而成的十里燈街;從中國燈飾之都,再到世界燈飾之都,古鎮每一次蛻變進化都謹慎規整,是國家政策、地方政府、創業人群和消費者之間恰如其分的平衡,唯有發端顯得像一個生逢其時的奇蹟——

這是一群本地農民為了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而向命運發起的一次挑戰。

點亮第一盞燈

20世紀初的古鎮鎮,出了位名叫袁開的傳奇製糖先驅。他立志“農業報國”,後遠赴德國留學,學有所成後歸國自創惠農公司,並大膽引進良種以豐富產品,促進了整個海洲糖業的發展。袁開本人也成為當地年輕人的偶像,在二三十年代興起了一股外出留學謀生的風尚。

或許是歷史多有其相似性,也或許是這樣的精神傳承到了改革開放之初,另一位袁姓年輕人——袁達光,在創業初期,便升起了一股強烈的念頭:到香港去看看。

彼時袁達光和他的合夥人袁玉滿穿著皺巴巴的“的確良”登上去往香港的客輪,而當他們到達目的地,踏上香港口岸時,眼前的光怪陸離驟然引入眼簾。兩位莊稼人為眼前的華燈璀璨深深震撼,“如若將來的海洲,中山,乃至中國都變成香港該多好啊!”冥冥之中,一種憧憬讓袁達光衝進商店花費80港幣買下兩盞壁燈。

誰能料到這兩盞壁燈就成為了古鎮燈飾產業的發端呢。

一回到家鄉,袁達光和袁玉滿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搞清壁燈的結構,好自發投入生產。萬事開頭難,兩位合夥人拿著拆分出的零件去購買原材料,踏破鐵鞋兜兜轉轉三個月,卻還是差了關鍵的螺絲釘。就在山窮水盡之時,袁達光和袁玉滿終於在佛山市找到了合適的材料。如獲至寶的兩人一次性購買了60斤,最後揹著重物步行5個多小時,才看到公共汽車站。

元件湊齊了,接下來就是組裝。恰逢國內最先進的玻璃製品機器引進中山市,於是袁達光和袁玉滿發動了當地的青壯勞動力,按照生產隊長做派工的模式,歷經2個月的奮戰,做成了1000盞壁燈,於是,在1982年,古鎮鎮農民做的第一盞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燈誕生了。

短短30年,這些製作燈飾的農民,把家鄉變成中國燈都!

這些燈古樸又粗糙,送去相關部門檢驗的時候,由於缺乏標準,兩位合夥人不得不求助當地的國企“佛山照明”出具技術標準,算是過了產品檢驗這一關;可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難題:怎麼賣出去?

海洲周圍都是農村,而他們的燈飾太過“高大上”,沒人識貨,於是創業者們親自出馬,兵分五路在廣東省的地上跑單,早出晚歸。回憶起那段經歷,袁達光感慨萬千:“那時,我們都是現錢現賣,多數賣給百貨商店,銷售雖然穩定,但銷量很小,不足以支撐我們的工廠。”

後來,在認真做過市場調研之後,他們認為燈賣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需要大批量燈飾的商家不知道哪裡能生產燈飾,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潛在客戶在哪裡。於是袁達光招來銷售人員,經過集中培訓後向全國各地廣撒網,並承諾銷售額的15%提成,結果形勢立刻扭轉,產品供不應求。

“年輕人結婚能在新房裡安上一兩盞這樣的燈,那就是時尚。”袁達光說。雖然創業起步倉促,但對於像袁達光和袁玉滿這樣的農民來說,這是顛覆農民傳統之路的一小步,同時也是古鎮鎮燈飾產業的一大步。

萬家燈火

產品正式打開銷路之後,袁達光的燈飾生意算是真的火了,海洲人民也看得眼紅:搞燈飾簡直就是發大財,市場那麼大,不愁沒有人來做。向來擁有良好商業頭腦的海洲村人對著裕華燈飾電器廠依葫蘆畫瓢,不久之後,名字各異的燈飾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誕生,古鎮燈飾業也迎來一次巨大轉機。

弄潮先鋒們的幕後推手

“村落,中國最古老的行政細胞。”如果說研究中國必須從農村開始,那麼古鎮鎮真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也是始於村莊。相繼下海創業的先驅者被塑造成發家致富的平民英雄,而這些事蹟背後也隱含著一個歷史上的傳統邏輯:一個人能帶活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古鎮鎮的領導層顯然也認同這一點。

古鎮黨委幾經周折、步步完善鎮辦公司的轉制,並明確各項職位的考核標準:按規矩辦事,帶領百姓走向富裕以及財務政務透明化;同時,也確定把燈飾作為古鎮的支柱產業。

此時的古鎮鎮已有多個頭銜,可是卻差了在全國打響知名度的關鍵一步,為此,鎮領導策劃一場博覽會來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行業協會被古鎮鎮黨委相中,中國照明電器協會成了他們第一個求助的對象。

欲速則不達

中照協會理事長陳燕生對古鎮鎮黨委的首次拜訪沒有過分上心,在依次詢問了場地和星級酒店的狀況之後,委婉地表明瞭態度。不過古鎮鎮黨委領導們並沒有就此放棄,他們等來了另一個機會,在廣州舉辦的中照理事會上說服陳燕生去古鎮鎮實地考察。

後來回憶起初次考察時,陳燕生髮現幾家有代表性的企業完全達到了港臺水準,尤為感慨:“到了古鎮,我心裡有底了。”

他在心中暗暗決定要將舉辦博覽會的機會留給古鎮鎮,但一方面也給管理層施加壓力,畢竟辦展需要考驗的是古鎮的整體工作,打地基不能一味求速度,還要保證質量,畢竟“辦好了名聲大噪,辦不好臭名遠揚”。

培育名牌、召開重要工作會議、完善行業服務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古鎮幾乎發動全體居民,幾經折騰,裡外大翻修,終於在繁華路段“燈飾一條街”搭起了展會臺。

達,則通天下

1999年10月15日,首屆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在古鎮隆重開幕。

花如海,燈如潮,群獅起舞,禮炮齊鳴,人聲鼎沸。來自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0多名商客參加了盛會,40多萬人來小鎮參觀,來自海外的1000多家名優燈飾企業把這次燈博會當做展示自我、尋找商機的舞臺。

短短30年,這些製作燈飾的農民,把家鄉變成中國燈都!

燈博會延續了近一週,達到了11.03億的總成交額,出口外銷6120萬美元,可謂是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這屆燈博會也如同一股強勁的風暴,席捲全國的燈飾產業,最終刮向全世界:溫州商人最先來到古鎮商討合作,然後是港臺同胞,接著是意大利人、印度人、俄羅斯人、阿拉伯人……

中國燈都,經歷的改革開放的洗禮後,終於驚豔世界。

執燈者,且前行

2015年,關於古鎮鎮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燈都——一個驚豔世界的China故事》正式出版,細數中國燈都從發跡到走向世界的變化與驚喜。書籍出版後,中國燈都案例引來各方熱議,各方觀點都指向一點:古鎮燈飾產業的未來在哪裡?

古鎮鎮燈飾發展有30餘年,足夠一個行業發展週期。根據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的信息,雷士照明和佛山照明等龍頭照明企業業績同比出現大幅度下降,退出高昂的賣場以減少租金降低成本的做法甚至成為不少企業應對措施,這也直接導致古鎮鎮的眾多燈飾市場萎縮,而這一局面又導致更多的企業降低租金效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LED產業調整、大版權時代的來臨和電子商務的興起。

LED照明行業本是朝陽產業,但是不少企業盲目擴張投資、外部資金不斷投入分享行業蛋糕,外加行業門欄低,市場愈發混亂;而在行業立足多年的名企飆出“抄得成功、抄得出色、抄得沒人告就是牛”和“專利海盜”的泛濫讓模仿和創新者都苦不堪言;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在照明行業的滲透,越來越多的照明企業入駐電商,降低運營成本,對傳統渠道構成了衝擊。

而近兩年不僅是燈飾業的寒冬年,更是全球製造業的寒冬年,產品質量上升、工業機器人取代真人、新能源的興起等多方面的因素讓人工密集型製造企業將面臨大變革,產業轉型期的艱苦掙扎是一場必然。

中美貿易戰火的升溫更是雪上加霜,特朗普下令美國貿易代表署啟動對總值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的程序,燈飾產業便列在其中。

短短30年,這些製作燈飾的農民,把家鄉變成中國燈都!

好在行業內部仍舊不乏積極的應對者。技術上,古鎮積極尋求專業合作,其中就有中山大學的LED研發團隊,專門為古鎮燈飾企業提供高品質的驅動電源,讓古鎮燈飾在技術革命和混亂的競爭中確保領先的地位。

電商方面則不太樂觀,古鎮燈飾多為中小企業,率先入駐電商平臺的公司能先分得紅利,而其他企業則先後將資金砸在拓寬網絡渠道上。如今的消費者更加清醒,競爭也無比殘酷,拉鋸戰式的資金鍊競爭即有可能促使行業內部自行清洗,只留下少數倖存者。

中國製造業面臨轉型、燈都面臨轉型,古鎮鎮也必須激流勇進,才有重現燈都神話的可能。

後記

再聽古鎮鎮的相關資訊,大多顯得嚴肅而審慎,或許是前幾年曝出古鎮領導層的貪汙醜聞,或許是因中美貿易衝突的負面影響擴散廣泛打擊到燈飾業,又或許是商業地產的瘋狂令古鎮賣場一時無法消化;現如今就是業內人士提起古鎮鎮,氣氛也都尤為凝重。

曾經的桑基魚塘一躍成為現代化城鎮、並將輝煌持續幾十年,又在短短几年內經歷從行業大洗牌到全球經濟低迷的動盪;曾經的農夫早已改變命運,成為新一代企業家。如今的他們站在新的風口浪尖,面對焦灼、作出決策,希冀著詩人何其芳筆下十里街燈、萬里月色的舊時景色——

“知是夜,卻又景物清晰如晝。”

參考書目:

短短30年,這些製作燈飾的農民,把家鄉變成中國燈都!

《中國燈都——一個驚豔世界的China故事》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時間:2015年

參考文章:

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燈都”中山古鎮遭巨大沖擊 巨頭紛紛退出》

半導體照明 《未來5年中國燈都發展的新引擎在哪?》

LED老總群 《“中國燈都”現狀引熱議 業內人士看法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