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談教育經費如何用到關鍵處

Stefan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聚焦如何籌好用好管好教育經費,對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提出了明確要求。

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迫切需要,是推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舉措。

教育部谈教育经费如何用到关键处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

生產總值比例達到並持續保持在4%以上,投入機制逐步健全,支出結構不斷優化,有力推動了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

為此,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就進一步籌好用好管好教育經費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特別是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實提高教育資金使用績效,促進公平而又質量的教育發展;要求把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作為主要方向,全面加強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歷史性判斷。具體到教育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教育經費投入的逐年增加,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總體上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主要制約因素。當前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集中體現為一種結構性的矛盾。例如,教育經費多渠道籌集的體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經費使用“重硬件輕軟件、重支出輕績效”,監督管理有待進一步強化等。充分發揮教育經費保障教育發展、推動教育改革、推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政策引領作用,必須在優先保障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結構、深化改革、強化監管,花好每一份錢,把教育經費用到最關鍵處,切實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意見》主要對三個層面的結構提出了要求:

一是要政府財政支出結構,要優先保障教育:

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教育事業的物質基礎,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一方面,要調整優化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優先落實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推進教育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合理劃分教育領域政府間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最終,要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二是要教育經費來源結構,要完善投入機制:

目前,教育經費總投入80%以上來自財政性教育經費,社會投入所佔比重偏低。要鞏固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在繼續保持財政教育投入強度的同時,不斷擴大社會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社會投入所佔比重。結合教育事業發展需求和財力狀況,《意見》強調要更多通過政策設計、制度設計、標準設計帶動投入,堅持“兩條腿”走路,完善兩個方面的機制:一方面,“穩”財政投入的機制。要建立健全國家教育標準體系,科學核定基本辦學成本,全面建立生均撥款制度。到2020年,各地要制定區域內各級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並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另一方面,“擴”社會投入的機制。要完善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政策制度,依法落實稅費減免政策,按規定落實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社會捐贈收入財政配比政策。要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建立與撥款、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三是要教育經費使用結構,要區分輕重緩急:

在各級各類教育之間要突出“重點”,重點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落實政府責任;在具體支出項目之間要突出“優先”,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重點予以優先保障,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水平;在地區和群體之間要突出“傾斜”,著力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等貧困學生傾斜,存量資金優先保障、增量資金更多用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教育和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推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在此基礎上,著力補齊教育發展短板,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持續加大教育教學改革投入等要求。

《意見》從抓好落實的角度,一方面要求各地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時間節點,確保工作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情況督查力度,特別是中央相關部門要對各地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政策等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抓好整改問責。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積極做好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開展專項督查,督促指導各地抓好《意見》的學習貫徹落實工作。

內容援引:澎湃新聞,新浪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