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每個有海軍的國家,都擁有象徵國家尊嚴、標誌綜合國力的艦艇。
有艦就有艦名,人民海軍的艦艇也不例外。那麼,共和國的“流動國土”究竟是怎樣命名的呢?這些名字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星星之火,在萬里海疆燎原
1978年11月18日,海軍正式頒佈《海軍艦艇命名條例》,對人民海軍艦艇命名作出規範。往前追溯,那段特殊歷史背景下人民海軍所採用的艦艇命名方法,依然讓今天的我們回味無窮。
1949年4月23日,劃時代的旗幟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升起——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宣告誕生。當時,大家對已有的艦艇如何命名進行了討論,有人提議用領袖和將軍的人名,有人提議用戰鬥英雄的人名。毛主席聽到議論後笑著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用人名不妥。我們的海軍剛剛組建,現有的戰艦是我們的海上根據地,是星星之火。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海防第一艦隊旗艦——“長治”號在上海吳淞口外起義編入人民海軍序列,而後更名為“南昌”艦,其意不言而喻。
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江面舉行的華東軍區海軍一週年生日慶典暨艦艇命名典禮上,由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名的人民海軍第一批艦艇展示了嶄新的艦容和艦名——“井岡山”“南昌”“延安”“遵義”“古田”“興國”……寓意以革命聖地的“星星之火”燎原祖國的“藍色國土”。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決心加快人民海軍的建設步伐。1953年6月4日,中國和蘇聯簽訂了“海軍訂貨協定”,從蘇聯進口部分戰鬥艦艇,其中包括4艘驅逐艦。
時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認為,這4艘艦艇雖然都是蘇聯二戰時期戰功卓著的戰艦,但它們畢竟不是我們自己建造的。我國要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爭取早日擁有自己設計建造的大型軍艦。而這一切必須依靠強大的工業基礎,因此,這4艘軍艦的艦名定為當時中國的四大工業重鎮“鞍山”“撫順”“長春”“太原”。
規範命名,擦亮流動國土名片
為了便於實施領導指揮,開展國際交往,擴大政治影響,激發全體官兵愛祖國、愛艦艇的熱情,1986年7月10日,海軍對艦艇命名條例又作了補充和修改。
這次修改總的原則是:區別於國際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艦艇命名;區別於國內地方船名;條理性強,便於記憶;字音清楚,不易相互混淆;名稱響亮,有意義,能夠體現祖國的尊嚴,表現出中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使用長久,在相當長時間內,能夠滿足裝備發展的需要。
條例規定,艦艇的艦名、舷號,是艦艇編入戰鬥序列時,由領導機關授予的部隊番號和代號。具體命名規定是:巡洋艦以行政省(區)命名;驅逐艦、護衛艦以大、中城市命名;核潛艇以“長征”加序號命名;常規導彈潛艇以“遠征”加序號命名;常規魚雷潛艇以“長城”加序號命名;掃佈雷艦以“州”命名;獵潛艇以“縣”命名;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均以“山”命名;步兵登陸艦以“河”命名;輔助船艇均以表明所在海區和性質的名稱再加序號的形式命名。
不拘一格,“流動國土”承載民族精神
我們所熟知的艦艇,多以省、市(州)、縣,湖泊、高山為艦名,那麼人民海軍的戰鬥序列裡,到底有沒有用人名命名的艦艇?
還真有。用人名命名的艦艇,最出名的莫過於海軍大連艦艇學院的鄭和艦和世昌艦。1987年4月,我國第一艘遠洋航海訓練艦在上海求新造船廠下水交付海軍,歸屬大連艦艇學院,命名“鄭和”,舷號81。這艘現代化新型軍艦,可單艦環球半圈無需加油。學員在這艘艦上,可同時進行航海、觀通、機電、武備、船藝、醫療等40多個科目的實習訓練。時隔10年,國防動員艦世昌艦也交付海軍。
大家所熟知的竺可楨船、錢學森船、畢昇艦、華羅庚艦也以人名命名,這些人無一不是在中國歷史上或者在新中國建設中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巨匠。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就是要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勉勵後人。
在人民海軍編制序列中,還有一艘極為特殊的艦船,其命名沒有受到任何規則限制,也是迄今海軍艦船中名字最長的,那就是隸屬於東海艦隊的外交明星船——和平方舟醫院船,其地位作用,讀其名便可知。
此外,還有數艘以星系命名的電子偵察船,這些星系都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裡為民間所熟知的,如北極星船、天權星船、開陽星船,等等。天權星船所命名的天權星,在古代是文曲星,而開陽星船中的開陽星,是古人所說的武曲星。
閱讀更多 逗比聚集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