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姐姐變奶奶,電視裡說句話比媽媽還管用

鞠萍:姐姐變奶奶,電視裡說句話比媽媽還管用

鞠萍

1966年1月生於北京,1984年11月調入中央電視臺青少部,成為央視第一位專職青少年節目主持人,先後主持《七巧板》《大風車》《動漫世界》等,多次捧得“金話筒”等獎項。2008年至今,多次入選“央視十佳主持人”。

鞠萍:姐姐變奶奶,電視裡說句話比媽媽還管用

鞠萍在央視主持少兒節目30多年,陪伴了無數孩子的成長。

鞠萍:姐姐變奶奶,電視裡說句話比媽媽還管用

鞠萍:姐姐變奶奶,電視裡說句話比媽媽還管用

鞠萍和父母一起拆閱小朋友的來信。

鞠萍:姐姐變奶奶,電視裡說句話比媽媽還管用

鞠萍錄製的講故事磁帶。

鞠萍:姐姐變奶奶,電視裡說句話比媽媽還管用

鞠萍現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投身公益。

“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裡的風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起快樂的小夥伴……”以這首歡快旋律做主題曲的少兒節目《大風車》,陪伴了幾代小朋友的成長,而《大風車》的主持人之一——鞠萍,更是無數孩子心中最可親的“鞠萍姐姐”。她純真甜美的形象,自然活潑的主持風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為第一位專職青少年節目主持人,鞠萍在主持人崗位上待了整整34年。有人問她隨著年齡增長,會不會改做其他節目類型的主持人,鞠萍回答:“我也看到網上很多評價說我現在胖了、富態了,都老奶奶了還出來當姐姐。其實我一點兒都不介意被叫奶奶,我兒子過兩年結婚了我不就是奶奶了嗎?等當不了鞠萍姐姐的時候,我就當鞠萍阿姨、鞠萍奶奶,無論如何,我一定繼續陪伴著小朋友們的成長,絕不倦怠。”

童年時光

鋼琴比電視買得早,至今還在家中擺放

小時候,鞠萍總是長不胖,媽媽常常為她不好好吃飯發愁,但她愛蹦愛跳、愛說愛笑,模仿起京劇來像模像樣,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芭蕾舞演員。無奈腿不長、臉也圓,她笑稱自己和這個夢想幾乎無緣。

1976年,鞠萍考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銀河廣播藝術團後,一待就是8年。“我們和李谷一合唱電影《苗苗》的插曲,和蔣大為給電影一起錄音,漲了不少見識,對小朋友來說,這個集體真的讓我們開闊了眼界。”

這時的鞠萍愛上了彈鋼琴,但家裡沒條件買鋼琴,合唱團的琴又不讓動,她就每次排練時認認真真地看老師怎麼彈,回到家按記憶把琴鍵畫在寫字檯上,嘴裡哼著、手下彈著,一點點地學,漸漸就學會了彈琴。有一次伴奏老師病了,鞠萍主動要求伴奏,同學們都相當驚訝地看著她。鞠萍笑說當年買鋼琴都是需要“找關係”的,“直到我上了幼師,用在合唱團每月掙的25元的工資,加上爸媽省吃儉用,全家攢下的1490元的積蓄,找了關係才買了一臺鋼琴。雖然說現在鋼琴的音不準了,但至今都擺在我家。”她自豪地說那是家中第一個比電視還買得早的大物件。

機緣巧合

因幼師出身、形象好被“特批”進央視

1981年,鞠萍從北京市十一學校畢業,她成績不錯,鞠萍的父母也很尊重她的選擇。對此,鞠萍有自己的打算,她知道自己的特長在哪裡,喜歡什麼。於是,鞠萍報考了北京幼兒師範學校,在幼師的幾年裡,她雖然曾因為粗心數學考試僅得了18分而大受打擊,但總體上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1983年,鞠萍所在的藝術團在央視錄像。那時兒童節目沒有主持人,除了孫敬修爺爺講故事,就是幼兒園老師輪流亮相,這次錄像因為鞠萍個子最高,站在合唱團的中間,少兒部一看鞠萍形象還可以,又是幼師出身,於是就讓她試鏡,跳舞唱歌,講故事。她那會兒也沒化妝,幾乎都是本色出演。“後來他們通知我被錄用了,我真的不敢相信,首先1984年電視臺已經實行只招大學本科文憑的人,我只是個中專生,後來才知道自己是臺裡特批的。”

因為教育系統的人要調出去相當困難,鞠萍騎著自行車奔波在教育局、電視臺和學校之間,經過半年多拉鋸式努力,1984年11月,她正式到中央電視臺報到。

觀眾緣分

節目中說一句話,比媽媽說十句都管用

原本可能留在幼師做老師的鞠萍,就這樣進入央視成為少兒節目的主持人,她至今都想著,如果沒有去央視,她一定會留在幼師,做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生兒育女,會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對央視這個平臺,鞠萍一直充滿了感激,“因為在這裡我才能將自己的表演天賦、藝術才能和幼教經驗充分發揮出來,沒有央視就沒有我的今天。”

1985年6月1日起,鞠萍開始主持央視《七巧板》欄目,她留著“山口百惠”式的短髮,頭上彆著一個別致的小發卡,那時她18歲,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稚氣和熱情,這檔節目播出後大受歡迎,她也因此名聲在外,從這時候開始,70後這批中國第一代電視兒童也有了自己的童年偶像,每到週四晚6點半,鞠萍姐姐就會笑吟吟地來到小朋友身邊,教他們唱歌、跳舞、畫畫、做手工,和他們一起做遊戲。她在電視機裡帶著小朋友們玩耍,親切和藹得就像一個幼兒園老師。在當時很多人真以為鞠萍開了一個幼兒園,還有不少外地家長為此來信說想把孩子們送到鞠萍的幼兒園裡,花多少錢都願意。

主持《七巧板》的十年裡,每年能收到六千多封信,最多一天有106封,平均下來一天也有二三十封。鞠萍把所有信放進80多個檔案袋裡,堆在一起的厚度超過了兩米,她說這是她最珍視的寶物,是家裡最值錢的東西。這些信裡,基本有一半她都會親筆回覆,她逐漸感受到在節目中說一句話,比孩子的媽媽說十句話都管用。

敬業精神

小朋友一封信,再也不燙髮

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間,《七巧板》的收視率最高達到了23%,在當時可謂是萬人空巷的播出效應。1995年6月,鞠萍主持少兒欄目《大風車》,她成為這個欄目製片人、責任主編之一,這個欄目還獲得了第三屆全國青少年電視節目“金童獎”優秀欄目獎。因此鞠萍也獲得了1998年央視首屆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專業組第一名。在直播的頒獎禮上,鞠萍哭成了淚人。看上去最樂觀開朗的主持人,微笑背後的犧牲也不少,比如她的髮型基本三十年沒有換過,鞠萍說長這麼大就燙過兩次頭髮,一次是讀幼師的時候,一次就是在《七巧板》做主持人的時候。

當時鞠萍心血來潮燙了頭,可一上電視就出了問題,小朋友用歪歪扭扭的字來信說,“燙過頭髮後的你不像姐姐了,真讓我傷心。”“在我心中,你是我的姐姐,是永遠不會變成燙頭髮的大人的。”

因為小朋友的意見,鞠萍立馬去理髮店把頭髮拉直了,還特地在節目中給孩子們道歉,“我特別重視小觀眾的反饋,也很虛心接受全國觀眾提出的問題。最開始會覺得領導管得嚴,有些不理解,但後來我逐漸發現這全是為我好,為工作犧牲是家常便飯,我們也必須要調整心態,有小朋友說他喜歡過去的姐姐,我暗暗發誓,只要不離開熒屏,今後也絕不再燙髮。”

感慨當下

不介意被說胖,熱衷公益事業

熒屏前的鞠萍姐姐一如既往,親切、樂觀、溫暖、和善,她把笑容呈現給孩子,陪伴數代小觀眾的成長。在央視少兒頻道工作了三十多年,鞠萍對這個工作的熱情從未減退,“兒童主持這個職位給我帶來了很多陽光和快樂,我這人就喜歡張羅、好熱鬧,能夠保持一個很好的童心、熱心和愛心,就能夠把自己的工作給做好。”

2016年,鞠萍姐姐的老搭檔董浩叔叔退休了,鞠萍成為央視少兒頻道資歷最深的主持人。從2012年起,鞠萍做起了公益欄目和兒童劇,“五年來,《大手牽小手》欄目可以說是走遍了全國最邊遠的地方,比如西藏的阿里、新疆的和田,還有四川的巴塘,這些地方交通極其困難,有時候坐吉普車都要9個小時。”

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在樂觀的鞠萍看來卻是收穫滿滿,“我屬於傻吃悶睡型,像2015年飛行里程超過30萬公里,飛行次數218次,但都覺得能為孩子們做些事情就感到滿足。”

她調侃說自己現在的目標是要減肥,得像周濤和董卿學習,“她們真的是為藝術獻身,一直保持好身材,其實做主持人很不容易,比如她們要注意節食,真的是很偉大,我在這方面對自己要求就沒那麼嚴格。”她說,有時候看到網上有對於她有雙下巴、身材富態的評論,但這些她都絲毫不在意,“我發現我上熱搜好多都是因為胖,可能現在出去很多小朋友不怎麼認識我,都認識紅果果、綠泡泡,但是家長會把小孩們塞到我身邊來,告訴他們這是媽媽的童年偶像。我始終覺得一個人心態很重要,無論什麼年齡都不要倚老賣老。

倒帶40年

1 改革開放後接觸到新的文化和思潮時,你有崇拜的人嗎?是誰,為什麼?

鞠萍:我小時候愛唱歌,還特意買了鋼琴。所以我比較崇拜歌唱方面的藝術家,例如我小時候崇拜蔣大為、李谷一。我的藝術團同伴中有杭天琪、蔡國慶,我們都是在銀河藝術團一起成長的。當然那時也喜歡聽港臺歌手的歌,比如鄧麗君、梅豔芳。我還喜歡聽銀河藝術團培養起來的王菲、大張偉的歌,今年六一我就唱了大張偉的歌,還專門錄了一版發給他,讓他聽聽我唱得怎麼樣(笑)。

2 是什麼事情,讓你意識到改革開放真的影響到自己和家庭的生活?

鞠萍:1978年,因為教育改革我上了北京海淀區實驗班,否則我可能就沒有(今天)。同時,電視的蓬勃發展也影響了我。以前央視就一個頻道,少兒節目只有《七巧板》,後來頻道就越來越多了。可以說電視發展的幾個節點,就是改革開放的幾個節點。

3 改革開放後最想去哪裡看看?去了嗎?哪次出國印象深刻?

鞠萍:當時想去深圳,覺得從深圳中英街買點化妝品、假睫毛什麼的,特別洋氣。1991年我出國去丹麥,此行讓我印象深刻。去安徒生博物館時,發現聽故事設備中有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六種語言,唯獨沒有中文。回國後我把184篇故事錄成磁帶,後來將磁帶贈送給丹麥大使館,現在遊客去那裡參觀,按下中文播放鍵,就是我講解的聲音,什麼時候我得再去一趟聽聽(笑)。

4 對於當時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作品,你周圍的人有什麼評價?聽到的最鼓舞的話是什麼?

鞠萍:那時候就是看信,一天幾十封信,像現在朋友圈點贊一樣,最鼓舞的話就是“鞠萍姐姐我愛你、我喜歡你”。好的信就留下來,還會寫一個小便籤回信,和觀眾形成一種良好互動。如果現在真來個徵集活動,我相信全國至少有好幾萬孩子手裡有我的回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