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監察法釋義⑥:監察工作方針的規定

【漲知識】監察法釋義⑥:監察工作方針的規定

第六條國家監察工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強化監督問責,嚴厲懲治腐敗;深化改革、健全法治,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加強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

【漲知識】監察法釋義⑥:監察工作方針的規定

釋 義

本條是關於監察工作方針的規定。

規定本條的主要目的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將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的重要思想、目標、要求和實踐經驗總結,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有利於繼續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監察工作方針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強化監督問責,嚴厲懲治腐敗。這主要講的是“不敢腐”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只有以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深化標本兼治,保證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當前,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監察法的規定體現了黨的十九大報告“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的要求。

二是深化改革、健全法治,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這主要講的是“不能腐”的問題。監察法的規定體現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解決不能腐的問題,不僅僅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和監察法的任務,其他各項深化改革任務和法律制定、修訂工作都或多或少與此相關。監察法之所以規定這個內容,不僅是因為反腐敗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也是因為看到反腐敗不是靠某一個機關就能完成的事,必須動員各方面廣泛參與,群策群力,建立起規範權力運行的制度機制。因此,我們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深化各項改革舉措,真正構築起不能腐的堤壩,讓權力得到約束。同時,及時通過立法把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來,形成監督合力、增強監督實效,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三是加強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主要講的是“不想腐”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守公德,就是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監察法明確將加強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監察工作方針,就是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從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從實際出發實現監察工作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的與時俱進。

需要注意的是,本條在文字表述上不僅政治性、政策性強,而且體現了強烈的時代特色,是法言法語的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體現。

(摘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法規室編寫、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釋義》)

【漲知識】監察法釋義⑥:監察工作方針的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