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vs B:如何避免成爲留學申請過程中的「局外人」?

聰明的申請者,在同一封信中(introduction email)會一併附上Resume/CV,或是Statement of Purpose或Motivation Letter,讓教授可以清楚你的具體情況:

例如你的教育背景,以前與未來的研究方向,深造博士的動機與目的等等,如果你想申請的領域十分熱門競爭激烈,你更可以藉著introduction email來先卡位,才能奪得先機領先其他的申請者。

A vs B:如何避免成為留學申請過程中的“局外人”?

我們來看怎麼實地操作:

A vs B

假設有兩位申請者同時申請,申請人把資料都備齊一併附在信上寄出,如果教授看完這些備審資料後對A有興趣,常理來說,接下來的程序應該就是:

1 教授會回信與A 討論一下研究,約時間與A 聊聊(大多用skype面試);

2 要求A附上推薦人名單;

3 要求A繳交一份研究計劃Research Proposal(進一步測試A的學術程度);

4 教授決定他要不要support A 的applicaton(入學的免死金牌)

A vs B:如何避免成為留學申請過程中的“局外人”?

相對地,如果有另一位申請者B,沒有附上Resume/CV,或是Statement of Purpose/ Motivation Letter這些備審資料,那教授的下一步是什麼?

好一點的教授或許會寫信回去要求B重新附上這些文件。

更多的教授可能就會先跳過B,或是擱置在一旁晚點再說,先考慮A。

就算教授真的寫信要求B附上文件,但是等到B花時間把這些文件寫好後,也已經比其他人慢了一步,因為A已經在進行面試,甚至是通過面試了,A的推薦人也已經寫好推薦信大力為A說好話,在教授面前奪得好印象。

“最常發生的狀況,大概就是等到申請人A出局後,才會再來考慮B。

並不是說B的條件就一定比較不好,就算兩位申請人條件一樣好,教授會覺得已經與A有一段時間的互動了,所以潛意識裡也會偏向選已經付出很多時間成本的申請者A。

所以你的introduction email以及備審資料很重要,你越早準備完善就對你的申請越有優勢。

A vs B:如何避免成為留學申請過程中的“局外人”?

回到之前講的,教授讀完你附上的備審資料後及面試後,會依據此把申請者分為四類:

1 未來的學生:直接表明support your application收你入學;

2 =有機會成為未來的學生:但教授還想再等看看有沒有其他人要申請;

3 想收但沒經費:有時候教授沒經費就是沒經費,做實驗是很燒錢的,教授若無法提供你需要的研究資源給你,當然也就無法收你為他的學生;

4 不考慮:謝謝,我們會通知你的。

只有極少數人會在第一類,有競爭力的申請者通常在第二和第三類之間,至於到底是二還是三,那就看機運。

當然,你也不能期待每位教授都會給正面的回覆。

A vs B:如何避免成為留學申請過程中的“局外人”?

被拒絕並不一定代表自己的條件太差或能力不足。有些教授光靠周邊認識的人推薦學生,或是自己學士、碩班的學生直升,PhD申請者已源源不絕,他當然也不用冒險將時間成本賭在素昧謀面的學生身上。

所以,在申請過程中,要儘量學著用招生委員的角度去準備申請,如此一來就能讓你與他人更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