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體育大年來臨,這七檔國外體育類節目模式可參考

據西班牙《世界報》8月22日報道,美國奧委會利用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熱度,希望通過這一平臺培養和發現未來的體育明星。

2018體育大年來臨,這七檔國外體育類節目模式可參考

選秀節目在世界各地都廣受歡迎,但都不如美國的選秀節目花樣繁多。各行各業的參賽者希望有機會在鏡頭前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華,最終一夜成名。此類電視節目的成功讓美國奧委會看到了機會。

奧委會希望利用這一資源尋找幫助該國繼續稱霸體壇的奧運明星。因此奧委會攜手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推出了一檔名為“未來奧運的希望”的選秀節目,預計將於2018年11月播出。

另外,89個各個年齡段的人報名參加了該節目,並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奧林匹克訓練中心接受了各項測試。負責評分的都是專業教練,但他們最終卻驚訝於這些參與者的優異表現,因為其中大多數只是學生和業餘運動員。

費邊·格里菲思在該節目中被稱為214號運動員,也是追夢者之一。他在速度、敏捷性和耐力測試中的突出成績讓教練組一致認為他有資格成為一名皮划艇選手。雖然他既不會游泳也不會操作皮划艇上的裝置,但格里菲思最終還是奪得了一席之地,並將參加美國的預賽。

413號運動員的西爾維婭·霍夫曼是另一名在該節目中脫穎而出的運動員。她於2015年被選中在國家雪橇隊的訓練營參加訓練。但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她繼續參加體能訓練。已經29歲的霍夫曼表示:“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我不想失去機會。”通過此次節目,機會再次向她招手。

報道還稱,由於舉重、賽艇、橄欖球、皮划艇、自行車、俯式冰橇、有舵雪橇和拳擊等多個體育項目都出現人才緊缺狀況,美國奧委會大膽決定不拘一格“選”人才。

2018體育大年來臨,

這七檔國外體育類節目模式可參考

2018年,堪稱體育大年,前有平昌冬奧會,後有俄羅斯世界盃,在如此背景之下,體育類綜藝或許將成為今年重要的節目品類。

其實,國內體育類節目並不在少數,尤其是2016年曾上檔過20多個相關節目,但就知名度和影響力來說,明顯兩者成反比例。這種現象不禁令人疑惑,體育綜藝本身具有大眾傳播基礎,並且天然帶有引人入勝的競技感,為何這些優勢沒能夠成功轉化為好看的體育類綜藝呢?為何如此多的體育綜藝,都沒逃出“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呢?國內體育類綜藝的破局點又在哪裡?

尤其是今年上線的多檔體育類節目,《精武門》《足球解說大會》《高能卡位·世界波》《這就是灌籃》等。

2018體育大年來臨,這七檔國外體育類節目模式可參考

那麼,在全球範圍內,哪些體育類節目模式最受歡迎呢?體育類節目又該如何突圍?或許這七個模式值得借鑑:

——團隊競技類——

《冠軍之巔》(Master Athletes)

這是一檔高強度的娛樂真人遊戲秀,集合了真人秀電視節目的戲劇效果以及體育競賽的跌宕起伏。參賽運動員需接受高強度的身體挑戰、經歷傷痛、淚水,只為換得勝利的光輝時刻。

節目於2014年8月在瑞典首播,共播出10期,每期約60分鐘。FremantleMedia在2014年戛納秋季影視片交易會上對該模式進行推介。

《最強家庭》(Fittest Family)

該節目由Animo Television/Kite Entertainment製作,於2014年1月1日在愛爾蘭RTE1首播,並於同年開播了第二季。第三季於2015年開播。

不同於《智勇大沖關》《男生女生向前衝》簡單的衝關挑戰,該節目除了賽道的設置,更注重團隊(家庭)的合作, 團體競技中更體現出家庭的概念,也將家庭情感的變化融入到競技環節中。形式上看似是《全家一起上》的戶外版,但在挑戰項目上更顯專業。

——單項競技類——

《一躍而下》(The Jump)

《一躍而下》是一檔全新的明星真人秀模式,結合了最驚險的體育運動節目,共8集,每集60分鐘。第一季首播收視人數達300萬,吸引了各年齡段的觀眾群。第二季比第一季更成功,成為Twitter上最熱的話題。節目至2014年推出後,收視人數總計達1970萬,佔英國總人口的33.7%。第三季將於2016年播出。

節目聚焦在滑雪項目上,挑戰驚險而刺激,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挑戰環節。以單個的競技項目為主,加之明星陣容挑戰,頗有看點。其形式和賽制值得借鑑,但鑑於其危險係數較高在中國做成明星類節目有一定的難度。

《名人跳翻天》(Tumble)

這是BBC製作的一檔直播競技,也是明星競技類節目。英國版評委由羅馬尼亞體操傳奇明星娜迪亞·科馬內奇、Sebastien Stella、體操冠軍Louis Smith 和 Craig Heap組成。

該節目在週六首播時最多有400萬人同時收看,總收視人數達860萬,收視份額為20.7%,遠遠超過了BBC1 2013年8月同時段的平均收視份額,在同時段競技類節目中,收視排名第一。

《跑出我人生》(La Carrera DeTu Vida)

《跑出我人生》是一檔競賽真人秀節目,共8集,每集50分鐘。這檔節目由Mediapro製作,曾參與2015年國際模式大獎的角逐。

跑步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熱衷的一種運動方式,它因為健康、方便、無成本、適合全民運動,成為了一種新潮流。而該節目抓住這種潮流,用跑步和運動去改變、影響人們的生活和觀念。

《棋王》(King Of Chess)

這是一檔大型的、全國性國際象棋遊戲秀,節目充滿實時互動元素,適合全家觀看。但其有一定的專業性,在國內的受眾範圍面有限。

——多項對抗競技類——

《忘年之戰》(VIPs vsVeterans)

節目採用老年人與年輕人對戰的形式,通過老年人鬥志昂揚的挑戰,藉以改變大家對老年人的偏見,想看看到底誰最強。一改老年人柔弱的形象,也用不同的視角加深了對老年人的關注與不同的理解。

體育綜藝潮將近,如何突圍?

作為大娛樂產業的一部分,體育綜藝卻也蘊藏著潛力,在未來發展的空間巨大。目前,國內體育頻道仍以播出體育賽事為主,可以適時開設一檔體育主題的遊戲類節目,作為節目內容形式的擴充。

同遊戲競技、真人秀等節目相比,體育綜藝這種偏專業,又不大眾化的題材,多少受話題與賽季期的限制,而如何將體育與娛樂綜藝節目巧妙的結合也是一個傷神費腦的問題。出於簡單有效地考慮,明星元素成為這類節目普遍的一個選擇,於是,體育明星成為電視節目的“香餑餑”,季播節目也都有體育巨星加盟的身影。

電視作為大眾平臺,對於體育項目的全民推廣也是一件好事。而體育與真人秀的結合早已不僅僅是體育明星的加盟,運動項目早已成為了真人秀的主題之一。體育類節目可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多元項目突出大眾化,一是單一項目,突出專業性。

與以往諸如《勇敢的心》《星跳水立方》等體育類真人秀選取拳擊和跳水等相對專業的體育項目相比,《報告!教練》選取了羽毛球、籃球、足球和游泳四個項目,並邀請人們耳熟能詳的林丹、易建聯等出任嘉賓,訓練6位娛樂明星,其目的就是通過簡單大眾的項目來“實現體育圈和娛樂圈的跨界合作”。

所以,體育類節目取材於體育項目,但絕對不是簡單的體育項目比賽。要在在體育運動項目的基礎上加工、改造或衍生出新的東西。大眾化的體育項目固然能接地氣,但觀眾也喜歡驚險刺激的比賽,而增加挑戰難度,或許也能增強節目的觀賞性。

(通過網上公開資料進行整合。)

2018體育大年來臨,這七檔國外體育類節目模式可參考

2018體育大年來臨,這七檔國外體育類節目模式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