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該取悅的是你自己

人到中年,最該取悅的是你自己

ID:ijiwulife

前兩天刷微博,看到有個博主說:“在職場上,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因為即使他們再委屈,也迫於現實的壓力不敢輕易的辭職。”

人到中年,最該取悅的是你自己

太血淋淋的現實,讓人心疼。

很多人活到中年,每天深陷於與生活的殊死鬥爭中,奔波勞碌、無暇他顧。明明前幾年還是父母疼愛,前輩庇護,朋友幫助的“寵兒”,一下子,現實所有的一切都開始作對,就連自己也要靠自黑“油膩”才能坦然生活。

焦慮而悲觀,老氣橫秋而小心翼翼。彷彿坐在一條搖搖晃晃的船裡,不知人生的大浪會在哪一刻向自己襲來。總之,一到四十,好像做什麼都不對了。在我看來,人到了中年啊,最應該學會的是如何取悅自己。

1

即使人到中年

也不必自輕自賤

難道人到中年,就一定要一邊默默流淚,一邊艱難前行?

面對縮著脖子生活的中年人,馬東說:我可沒工夫想自己的中年過得好不好。

掰掰手指頭數一數,馬東今年50歲了。但與年輕人存在代溝,是他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比我年輕 5歲、10 歲、15 歲的人,我雖然跟他們看法不一樣,但至少能知道他們在說什麼。或者說我不願意有那種被這個世界給放到馬路邊上的感覺,我還是希望自己在馬路中間走。我不願意在這個遊行隊伍當中變成一個馬路牙子或者路燈。”

於是人到中年的馬東,無暇顧影自憐,他瘋狂地往腦子裡不斷塞新的知識,“要有那種還在爬山的狀態。”

面對這幾年逐漸感受到的中年危機,他的應對方法是:“我沒時間想自己對中年是否滿意、有沒有遺憾,我更應該想的是,明天我要處理的事情,我有沒有那個運氣把它處理好,今天處理的事情有哪兒不夠妥貼。”中年馬東就這樣,把每一刻變成當下的思考,不瞻前也不顧後,享受人生的每一天。”

三毛說:“人類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歡將別人的成就與自己相比較,因而覺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個沒有成長的笨孩子。我們一直粗糙的活著,而人的一生,便也這樣過去了。”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苦惱,年齡只是一串數字,中年也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每個年齡都有各自的魅力,每一天的呼吸都同等珍貴,只有當你投降、畏首畏尾的時候,才會真正變老。

2

我們常常取悅別人

卻忘記最該取悅的還有自己

張愛玲曾在《半生緣》裡寫道,“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於是很多中年人變得鬱鬱寡歡,失去生活的樂趣。

最近《幸福三重奏》熱播,網友紛紛驚歎:“天啊,陳建斌怎麼可以這麼搞笑!好可愛啊!”節目中的陳建斌有著中年人的睿智和成熟,有時候卻又幼稚得像個三歲小孩。

他對什麼都很好奇;看到鏡頭就忍不住逗一逗;給蔣勤勤起幼稚的外號;買著菜能突然就給菜表白;在超市看到大蘿蔔覺得它像胡巴,結賬的時候都要單獨拿出來不能被壓壞了;家門口就有花,卻說要買一朵自己的花;經常“戲精上身”,表演自己的小劇場。

他同時又很詩意。吃到好吃的蕎麥麵,便感概:“這碗麵,是在《哥德堡變奏曲》中做出來。”還科普了蘇東坡的“晚食以當肉”;吃個早飯,也能發出藝術應該跟生活剝離的感概。他有一套自洽的邏輯和生活的哲學,從不與人比較,也從不需要他人的認可。旁徵博引張口就來,動不動就吟詩作對,陳建斌用自己的方式,把平凡的瑣碎,日常的小事,都變得生動有趣。

中年人總是習慣取悅別人,照顧他人情緒,卻總是會忘記,其實最該照顧的,還有自己。陳建斌有沒有他的中年困境呢,肯定也是有的,但他選擇了更快樂的方式去面對。中年人的身上,總免不了生活給他的千瘡百孔。但人這一輩子,終究要明白我們要取悅的人還有自己,讓自己快樂,才是生活的最終目的。

3

別隻顧著別人,也給自己最好的

看過電影《歲月神偷》,人到中年的老夫妻以靠做鞋、賣鞋維持著這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兩個兒子,大兒子特別優秀,小兒子古靈精怪。但好景不長,大兒子患了絕症,一個家裡難得顧頭又顧腳,父母為了操勞大兒子,幾夜白頭。

電影中任達華扮演的父親,像極了所有的中年男人,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妻子,父母,像一隻風雨中的老牛,守護著搖搖欲墜的家。

只是,人到中年,“耳畔頻聞故人死,但見眼前少年多”,守護著家人的同時,也要好好顧著自己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守護想要守護的人。

人到中年,最該取悅的是你自己

中年人因為見識了生活的苦,所以就更明白健康和快樂才是人世本真。也就更加懂得,不僅僅要顧著心愛的人,更要關心同樣被別人深愛著的自己。

誰說中年人的生活必須一地雞毛?

人到中年,不再像從前輕狂,學會了沉穩;不一時意氣,多了幾分成熟;不再懵懂,見過許多世態。硬抗,是解救不了中年危機的,人到中年,真正能治癒疲憊的,是更好的取悅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