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院士纵谈科技创新,真知灼见!(收藏)

8月28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在宁举行,明确新时代江苏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前段时间,《群众》杂志刊发五位院士的文章,纵谈关于科技创新的真知灼见。

五位院士纵谈科技创新,真知灼见!(收藏)

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科学研究要突出自主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大判断。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对讲话有着深刻的体会。

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突飞猛进,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跃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是如此。党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我们搞军民融合,这为我们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氛围。这种形势、环境和氛围,就促使你去工作、去研究。这么多年,我感觉我们国家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说话管用了,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了。我们党不仅在国内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在国际上也是。比如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很多国家都跟上了;边境、国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觉得我们国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结果,我们坚决拥护和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积累、上升,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作为科研工作者,我的目标就是按照我们党和国家的要求,把我的工作做好。

作为一名党员,这也唤起我入党的初心,想到入党时的誓词,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现在我们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非常明确,这也要求我们所有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这一蓝图贡献力量。

怎么样发挥模范先进作用?当然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具体而言,就是我们的研究要绝对按照创新驱动战略指引,围绕着“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踏实去做。另外,就是培养人才,带领年轻科技工作者,把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国防事业做好。而且,对人才不仅要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思想素质的培养,保证正确的前进方向。

最近,我们研究团队也出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的产生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作用。我们团队是搞炸药研究的,过去有一些新型的含能材料,大多数都是看国外搞什么,我们跟着搞什么,典型的跟风方式,所以那个主动权和制高点是掌握在人家手里的。十八大以后,创新的思想深入人心,产生了很多新的成果,我们梯队里就有人攻克了一个世界上无人解决的难题。

必须坚持走创新之路。我想,无论任何人,任何行业,如果在头脑里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绝对会跟一般的模仿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超前,必须站到高处,必须说话有分量。也正是这种追求,促使我不断攻克新的难题。如今我做课题,首先要看它解决后能达到什么水平,能否有新的突破,能否在国际上领先。否则,就不一定做。包括我带的学生,也是如此,做一件事,就得有新的思路,出新的成果,不走模仿跟踪的路子。我们的研究团队总会有新的课题,总是不断有人来找,就是因为我们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有创新的、超前的意识,有赶超的、攀登的决心,这个目标必须树立。比别人做得好,做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断地发明新成果、达到新标准,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因为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天天跟着人家做,是不行的。再说,那么多的科研经费,假如我们做的工作是重复人家的,那就是浪费国家资产,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孕育有价值的成果,哪怕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漫长的时间。比如最近我们有个得了大奖的课题,就是一大批人坚持了20年才取得的,它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群众》(思想理论版) 2017年第19期

祝世宁(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创新应在“高原”上构筑“高峰”

党的十九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创新发展都更加重视,江苏经济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在科技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对照十九大后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更高要求,结合江苏的基础和实际情况,我认为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进一步。

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现在国家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创建非常重视,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的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已经获批,武汉、成都、深圳、西安等城市也在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竞争平台,是一个地区科技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地标”性“建筑”。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将能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具有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技术瓶颈,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江苏如果能够在打造国家级的科创中心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努力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那么对于汇聚一流人才和一流科研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作用非常巨大。江苏科技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完全具备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情况下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必须有相应的平台,在这方面,江苏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例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建成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需政府和有关方面更多的关注,包括在机制和政策层面上。比如,我省就缺少自己标志性的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品牌。我们引进了像北京紫光、台积电等很多大的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企业对我省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江苏GDP和产业的发展。但是从江苏省自己孵化出来又落户江苏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似乎还不多见。在深圳落地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了1500多家企业、培育了20家上市公司,这样高效的创新平台在江苏还是比较缺乏的。江苏有很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到我们的创新平台上去,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新动能,仍需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怎么来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完善、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部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仍需要深思。

更大力度汇聚各类人才。

如今,全国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百舸争流,你追我赶,人才争夺战也随之日益激烈。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一流人才,要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这一方面要“筑巢引凤”,通过高水平中心、平台、科研院所的建设汇聚各类人才,另外一方面也要完善人才政策,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像国家科创中心、大型科学基础设施等这些标志性机构,不但能够留住本地的一流人才,也能吸引全国的一流人才。现在江苏的很多成果转化项目来自省外,本地高校和研发机构发力不够,其中就有政策导向问题,有点“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江苏不但要能吸纳全球创新成果,也要能产出最好的原创性成果,我们要做原创成果、原创思想、原创技术的输出者。而这一切则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人才的集聚效应值得重视。

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与文化。人才成长需要环境与文化,创新也需要政策扶持。无论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培养的人才能不能站住脚、扎下根,需要机制和政策的配套完善,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要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做好制度、政策上的设计,营造好让创新人才在江苏能够安心工作、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优良环境。虽然如今大的政策层面都在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但落实到执行层面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梳理,比如说职务发明的归属、国有资产的处置等。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场合都有非常清楚的阐述,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应当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目前的许多政策、规定不配套,因此一到落实的时候,就遇到诸多的问题,没法形成“组合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协调,落实好政策,从而打消科研人员的顾虑,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把“双一流”建设融入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中。江苏高校众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都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把“双一流”的建设跟江苏科技强省、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既要用好外来资源,更要用好江苏的本地资源,把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留在江苏、用在江苏。希望江苏能利用江苏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与各类高校协同,将高校的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江苏创新驱动发展融为一体,让江苏涌现出更多世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让江苏的各类高校在争建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也能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一支生力军。

现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已有了很大的提升,科技水平也快速提高,科技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二。在很多研究领域我们的水平已经从原先的跟跑,到现在的并跑,甚至在少数领域已经实现领跑。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仅停留在高水平论文里,更应该写在祖国大地上,体现在建设好创新型“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中。高校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人才资源的集聚地,理应和地区发展形成目标互促、任务相融,理应为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服务,推动江苏创新在“高地”上构筑“高峰”。

《群众》(思想理论版) 2018年第3期

缪昌文(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江苏有很多优势,最大的优势我觉得是人才优势。因为江苏是一个人才集聚的地方,院士很多,高端学者、高层次人才也很多,高校数量也应该是各省里面最多的一个。在这样一个人才集聚地做好创新工作,我觉得有两篇文章可以做。

一是如何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优势。这方面我们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很有成效,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的潜能,做得更好,影响更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烈氛围,为人才提供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才促发展、发展引人才的良性循环。但现在,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同步,人才发展的不平衡也十分突出。越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越能吸引人才,反之亦然。那么,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引才能力相对较弱的地方,该如何发展呢?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同样是教授,到不发达地区的,就给予其超过先进地区的津贴;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愿意到不发达地区的,由政府补贴,使其拿到不低于甚至高于在发达地区的薪酬。当然,待遇只是一方面,对人才来说,更重要的是科研条件。而现在好的科研条件往往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如南京有很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苏北地区就比较少。那么我们可以把长期以来集中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用起来,为相对来说发展较差的地区去服务。比如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研究人员到发达地区来搞研究、做实验,科研经费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资助。鼓励相对较发达地区的人才向不发达地区流动,去对口支援、创新创业。在流动人才的创新创业中,政府给予其科研、创新创业经费上较大力度的支持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将全省的人才优势完全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如何把科研条件的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江苏有很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仅南京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多个,国家工程中心十几个,但我们的科研条件优势利用得并不好。现在基本上是各个重点实验室各个学校独自使用,资源共享不够,科研设备利用率不高。但在国外比如美国,它的科研设备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利用率很高。我们是你买我也买,买了很多设备,但大多在“睡觉”,利用率很低,这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我建议,要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率。这方面可以采取一些考核制度、激励措施,对科研设备实际利用率高的单位,加大支持力度;利用率低的,有所惩戒。包括对省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的工程中心等,也都需要进行评审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在科研条件共享方面上一个台阶。

把科研条件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产业融合。我们不仅要创新,更重要的是把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鼓励人才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这就要重视产业研究院和孵化器的作用。比如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着眼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其实也起到了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的作用。而孵化器某种程度上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到形成工业产品的一个过渡阶段,对提高初创企业成功率、培养高端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鼓励建设更多更优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出更有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增强区域竞争力。

《群众》(思想理论版) 2018年第3期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系统化思维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选择。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调研科技工作时指出,要坚持系统化思维、规律性把握,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把握科技变革趋势机遇,为江苏发展提供持久的原动力。

以系统化思维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我认为,需要建立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技术创新是方式、路径,成果转化应用是最终目的和效果。把握当今技术变革的趋势和规律,更加注重研究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问题,引导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本源把握机遇,研究如何打通基础性研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才能推进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

新时代,更需要科研工作者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因此,科学研究者既需要做好基础理论文章,在世界科技前沿为祖国争光,更需要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科技难题,让科技为民造福,绝不能将我们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所以,做科研绝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高水平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研究人员的最高境界。比如,对于我们药学科研工作者,只有真正研发出新药、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的疗效,才是我们做科研的根本旨归。但在现实中,包括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很多学生写论文很好,常常是纸上谈兵,最终却出不了新药。这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导向和科学思维上出现了偏差。

我想,无论是哪个方面的科学研究,都应该坚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三位一体”;无论从事何种研究,系统、集成的创新都是核心。因此,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绝不能当“高高在上”的科研场所,而要成为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转化的基地。我们的科研人员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理论研究新成果,这些理论以及由理论发展而来的新技术需要在实践中证明是否可行;科研平台将更多的研究付诸于终端应用,实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助力于解决实践问题,助力于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所有的研究,最终都是要围绕实际需求转化为落地的应用方案,这应该就是科研工作的真谛。作为医药工作者要致力于解决人们疾病治疗中创新药研究面临的难题,致力于服务江苏医药经济和产业发展,这应该就是每一位药学科研工作者的追求。

《群众》(思想理论版) 2018年第3期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创新须有超前意识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历史进步都是靠创新驱动。

要让创新充分涌现,我认为很简单的两个字,就是自由。要有自由宽松的环境,允许失败,鼓励成功。创新的路基本上都是艰辛的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成功,一般来讲,十个创新项目中能有两三个成功就算不错了。因此,要允许失败。只要他真正在做事情,不是为了拿国家的钱在忽悠人,那么即使失败了也要宽容、要鼓励。

对于创新,必要的土壤是需要的。事业上的创新就必须有一定的人力、物力条件。要创新,人才、技术是很关键的因素,还有资金等要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要让其有力量创新。比如税收上面适当地给企业减税,鼓励企业创新甚至给予一定的经费,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要真正把创新创业做实、落到发展上,需要贴合实际,关心企业创新目前还存在什么困难,怎么给予多方面的帮助等。

创新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不管是对于政府、企业还是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如此。就拿芯片问题来说,中兴事件以后,全国对芯片都很关心。但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芯片。现在,美、欧、日以及韩国等已经改用电子自旋磁矩,做自旋芯片了。如STT—MRAM品牌(磁随机存储器),利用电子自旋磁矩的芯片,在国外已进入商业化生产,美国、日本、欧洲都已在卫星、空客等领域中有所应用。自旋芯片具有抗辐射性、非易失性、低能耗、高速度等优点,其性能远胜于半导体芯片。所以,国外现在愿意把半导体芯片的工厂转让给我们,比如2015年紫光花了240亿元在美国购买了集成电路的生产线。国外愿意卖给我们的生产线,肯定是他们准备淘汰的。假如是他们的主线的话,不会卖给我们的。目前芯片发展的新动态,就是生产自旋芯片。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生产自旋芯片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半导体芯片。现在做半导体芯片,就是跟在别人后面追,永远也追不上的。因为人家跑在前面,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拥有良好的设备,很难超越;即使你赶到跟他们一样了,人家也会说你侵犯了他的专利,要交钱。因为人家走得快,专利是他的,他可以不生产,就等你生产出来收专利费,结果就是你花了那么大力气还是为外国人打工。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专利保护自己,走自己的路。

如果还跟以前一样做半导体芯片,就会永远落后于人家。只有弯道超车,才能赶上。我们要高瞻远瞩,要看得远,不能看目前人家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这样就太迟了。要看人家未来生产什么,我能不能赶上去。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迟了,但是你不赶会更迟,甚至以后永远赶不上。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

江苏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省份,特别是南京市汇聚了很多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不少在国内比较有声望的大学。这么好的资源条件,能不能在芯片产业上有所作为?芯片是最重要的,是很多产品的心脏部门,从天上到地下包括人工智能的各种机械设备,都需要芯片。现在,台积电已经在浦口建厂,准备生产自旋芯片;紫光也在南京建设产业基地,并与美国西部数据公司合作成立紫光西部数据。如果能打出一个把南京建成中国“芯片之都”的旗号来,那么就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人才,进一步形成人才、产业的集聚。芯片做出来,肯定也需要软件的配合,这样就会形成产业链,由此可以让南京和江苏的高科技产业上一个台阶。

现在各个地方已经在争抢这个芯片产业。浙江52所创办的海康公司,据说已投入10多亿元,在杭州附近的临安建厂,准备生产MRAM芯片。上海也有一批海外回来的人才,准备生产自旋芯片。他们都认为这是现在最好的项目,因为这是以未来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芯片的生产。南京刚好有这个条件:高校众多,有人才优势;台积电、紫光等已经过来,会产生集聚效应;处在沿海的中心位置,交通发达。如果以芯片作为核心,来组织上游、下游的力量,成立以芯片为主的产业园区,给创业者优惠的条件,吸引海内外的领军人才来创业。除自旋芯片外,其他利用光、电、相变等新型芯片都可以在园区进行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一个领军的产业集群,我觉得对江苏未来的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只要办成这一件事情的话,对整个江苏的面貌、以后的产业基础都会有巨大的改变。

其他小的方面可以不抓,他自己会冒出来的,但是芯片产业必须有政府行为。因为这个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单靠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江苏应该是有条件有实力来做这件事的。现在是一个很重要的机遇,需要抓紧时间,一旦迟疑再来做这个工作困难就更大了。因为搞迟了以后,国外把专利都覆盖了,你以后想生产都生产不了。

南大有一批教授在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我们研究组也有老师的研究方向是跟自旋芯片比较靠拢的。我们做基础研究的往往是比较超前的,为未来探路的。现在MRAM已经进入第三代,我们需要研究第四代、第五代了。所以,一定要有创新的超前意识,特别是这种大的、关系到国计民生、国防的项目,只有政府出面去做,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成功。

《群众》(思想理论版)2018年第13期

五位院士纵谈科技创新,真知灼见!(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