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應該恢復這一代人對婚姻和家庭的儀式感

日前民政部披露了中國婚姻大數據,有一個信息量是如今的年輕人結婚登記率低,且逐年下降,這不由讓人聯想到了一件事,現在的年輕人究竟為了什麼結婚?

有個不完全統計,是某媒體的客戶端做的,年輕人如果不是為了生孩子,給孩子一個家庭式的生活教養環境,基本不會考慮結婚,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這一代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極大變化。

是否應該恢復這一代人對婚姻和家庭的儀式感

記得賀歲影片《前任攻略》和其續集大火的時候,很多中年人走進影院時,隱隱都有感覺,如今的年輕人婚前行為似乎是家常便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只是談戀愛的男女朋友關係,但是兩人同居、搬出男友家、隨時留宿女友家的梗比比皆是。

是否應該恢復這一代人對婚姻和家庭的儀式感

注意,這和通常電影中表現的一夜情等另類情感現象是不一樣的。談戀愛本來是融於中國傳統社會禮俗的日常行為,擁抱親吻,世人都能接受,但是似乎在一夜之間,現在的“數字原生代們”都完成了戀愛模式中對身體關係的逾越,於是,結婚和不結婚,就顯得沒有什麼差別了。

是否應該恢復這一代人對婚姻和家庭的儀式感

因為電視劇的審查尺度較嚴,這方面反映的不多,但是整整影響了十年中國孩子的網絡文學,卻妥妥地表現了這些,無論是現代言情的寵文、還是古代架空的爽文,為了吸引網友點擊,贏得數字版權收入,大多數都喜歡在小說一開始就直奔男女主的身體關係,哪怕源於意外酒醉,還是源於狗血情仇,接下來再慢慢交代人物關係和各種奇妙際遇,而網絡遊戲裡,關於假鳳虛凰的遊戲環節設置,都讓90後乃至00後接受一些普遍的觀念---婚前無所謂守貞,結婚離婚都很正常,不婚也可以有寶寶,單身養育寶寶也挺好。

是否應該恢復這一代人對婚姻和家庭的儀式感

正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提出的一些觀點,正好印證解答了這種社會現象形成的原因。

其一是因為家庭對於信息的過濾作用被削弱。過去孩子價值觀的形成,基本靠父母,畢竟父母天天相處,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的象徵,有位農村出身的公務員曾經感慨,當年自己的父親大字不識一個,但是在自己高考時多方打聽村鄰右舍,聽說學理科能就業機會多,所以讓自己學了理科,從而影響自己走上了從政的人生道路。但是現在,自己的孩子根本不聽自己的判斷,無論是對新聞時事的判斷,還是對身邊瑣事的思考,孩子都能無障礙、第一時間求助於網絡,得出自己的觀點,從而來和家長討論、質疑甚至對抗。

是否應該恢復這一代人對婚姻和家庭的儀式感

其二是因為青少年被迫提前進入成人世界。網絡世界中,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網絡社區,都沒有按照特定的時間順序為青少年展示信息,比如10歲孩子點開網絡,彈出的既有18歲青年的信息,也有成年人信息,這些一股腦地衝擊孩子還沒發育健全、還沒充分建立自我意識的心靈空間,導致孩子小小年紀,對大人世界的意外見怪不怪,自己和小朋友的談資也越來越社會化、成人化。

小瑪瑙兒童社交學堂專門解決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經常接到家長傾訴,孩子們被家長管的死死的,不讓用手機,但是全天下的孩子們普遍都有辦法偷看到家長的密碼,偶爾拿家長手機玩玩,一接觸到娛樂新聞或者不太適宜孩子閱讀的新聞,就會產生好奇,刨根究底,繼而和小夥伴聊天,像老氣橫秋的小大人一樣,讓大人聽的瞠目結舌。

“媽媽,孕肚明顯,奉子成婚什麼意思?為何明星懷孕了之後才結婚呀?”

“媽媽,為何明星有了三個小孩還披上婚紗?”

媽媽只好把明星隱婚的理由編了一大堆。

“媽媽,同學們都說明明爸爸媽媽離婚了,還有什麼小三新媽媽找到學校裡來了?”

這種事倒是古已有之,關鍵看家長的解釋了。

總之,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一個人的婚姻家庭觀、戀愛擇偶觀是從小建立的,要從小開始建構孩子的價值觀體系,並沒有動手干預,就難保孩子將來不長成最時尚的模樣---“不婚?單身養娃?”

建議家長行動起來,恢復孩子對家庭和婚姻的儀式感:

其一,多多浸淫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婚戀觀在經典名著、詩詞名篇裡比比皆是,對愛人的忠貞,對自己的堅守,拋開封建糟粕部分,值得現代人傳承的太多太多。

是否應該恢復這一代人對婚姻和家庭的儀式感

其二,及時分析身邊的特異案例,讓孩子知道身邊什麼樣的幸福家庭模式是值得仿效的。

其三,自己言傳身教,和配偶一起在孩子面前表演最完美的自己,當然,這種表演要是真人秀版的,本色出演。

歡迎直接留言或評論,多多關注小瑪瑙兒童社交學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