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才是《扁鵲見蔡桓公》的真相

如果沒有扁鵲,蔡桓公絕不會像現在這樣出名。

厚重的史冊中,他那聊聊幾筆的註腳,就像寫在沙漠上的字,隨時會風化在人們的記憶裡。

如果沒有扁鵲,蔡桓公絕不會像現在這樣憂傷。

他可以在自己華麗的地宮中,一睡千年,除了偶爾光顧的盜墓賊,沒人會記得他的模樣。

對於這個塵世,他可以輕輕地來,又輕輕地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也不留下一粒塵埃。

可偏偏,扁鵲來了! 像個技藝精湛的木匠一樣,僅用四次問診、四個大字就把他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

千百年來, 每當《扁鵲見蔡桓公》像當紅的網絡歌曲一樣,在孩子們的學堂上響起時,九泉之下的蔡桓公就如坐針氈、輾轉難眠。“諱疾忌醫”成了他一生最大、也是最後的笑柄。

無數次午夜夢迴,蔡桓公捫心自問,難道這是報應,是上天對自己殺兄屠侄的懲罰嗎?​

也許,這才是《扁鵲見蔡桓公》的真相


權力的魔咒

翻開史冊,我們可以看到,蔡桓公還稱得上是,一個有作為的君王。

蔡桓公,名喚田午,是田氏取代姜氏以後的齊國第三代君主。

王室後裔,一般有兩種極端,要麼是有志青年,要麼是紈絝子弟

顯然,田午是前者。

他很有很強的政治抱負、權欲野心,畢生的目標,就是要像他的前輩齊桓公——姜小白一樣,成為春秋聯合國的霸主。

正是抱著這樣的人生信條,在老爸田和掛掉的第10年,田午將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哥哥田剡以及年幼的侄子田喜,邁出了向權力衝鋒的第一步——

公元前374年,田午弒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而自立為齊桓公。

其實,田午在歷史上的稱號是齊桓公。韓非子之所以在《扁鵲見蔡桓公》中,稱田午蔡桓公,也許是為了和另一個齊桓公——姜小白,區分開來。

帝王無情,都是權力惹的禍。從古至今,不管江湖走卒,還是廟堂高位,只要套上權力的魔咒,都會泯滅人性,走向魔鬼的深淵。

在田午之後,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等,也都是在親人的血淚中,建立自己的政權。 對這些帝王梟雄而言,權位的魔力,早已超越了血脈親情。

或許,在他們內心,都有這樣的潛臺詞:歷史只會為勝利者吶喊,榮光將洗涮一切罪孽,站在歷史的領獎臺上,等待自己的一定是鮮花和掌聲!第一所官辦大學

儘管,是通過這種讓人不齒和詬病的方式,爬上權力寶座。但這並不妨礙田午,立志成為一代明君的雄心。

從登上王位的那一天起,田午就變成了鋼鐵戰士,他發憤圖強、勵精圖治。 齊國原本是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地,一度是春秋霸主。

可在田氏取代姜氏後,面臨著各諸侯國的競爭加擊,國運日衰。至田午即位時,境況更加艱難。

具有遠見的田午,採取了一個至今看來,仍然具有遠見卓識的政策——集天下智慧應對天下諸侯。 他一邊大力發展經濟,一邊廣招天下英才。

為了留住這些高精尖的賢才名士,田午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官辦大學——稷下學宮。

學宮的成員,平時可以充當政府的智囊團,為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閒時可以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進行學術研究。 有了這些頂尖人才的鼎力相助,田午更是如虎添翼,齊國又重新壯大,成為當時的霸主。

而田氏,也因此被周王朝和各諸侯承認,成為這個王國名正言順的主人。

拋開政治意義不講,稷下學宮,確實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自秦以後的各種文化思潮,比如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儒學,比如一直在中國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在漢朝早年流行的黃老思想,都能在從稷下找到源頭。​
也許,這才是《扁鵲見蔡桓公》的真相

命運的糾纏

儘管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能人輩出,歷朝歷代的風流人物,數不勝數。同樣是英明的君主,田午的建樹,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豐功偉業相比,份量確實不足;但有稷下學宮傍身,歷史的領獎臺上,至少會有他的一席之地。

可,歷史就像一個捉弄人的小姑娘。在人生的終點,安排了田午和扁鵲的相遇。當韓非子一揮而就寫下《扁鵲見蔡桓公》時,兩個人的命運,如戲劇般牽扯糾纏,直至千年。

這一場相遇,對扁鵲而言,卻是一見成名,從此,在名醫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代神醫。

但,對田午來說,結局就太過狗血虐心了。如果沒有和扁鵲的相遇,田午的名字,應該能和稷下學宮一起,流芳千古。

如果沒有扁鵲的提前警示,就算田午仍會暴斃身亡,倒在他貪戀一生,也奮鬥一生的王位上。 但這樣的結局,至少會給他的傳奇人生,描畫一層神秘色彩。

或許後世,某個擅長聯想的小說家、編劇,還能根據這段歷史,演繹出 “呂四娘刺殺雍正”那樣的愛恨情仇。

神奇的中醫

迴歸中醫的視角,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至少給我們傳達了這樣的訊息:2000多年前的遠古時代,中醫就能夠根據人的面色、氣息,判疾病,知生死了。

恐怕這是現代任何一種高端檢測儀器,也不能完全做到這些。

想來,韓非子寫《扁鵲見蔡桓公》事,或許有些誇大加工的成分,但絕不是無中生有。有史為證,那些質疑中醫、反對中醫的鬥士們,也該啞口無言了吧。

再說,“望聞問切”四診法,本身就是扁鵲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髮明的。扁鵲四次面見蔡桓公,用的就是“望診”。即通過觀察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來判斷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神”,是精神、神氣的狀態,“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像,“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態”則是動態的靈活呆滯表現。

《史記》中說:“至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立名醫傳,扁鵲居首。可見扁鵲還是有些真功夫的,他能看準蔡桓公的疾病生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蔡桓公田午,在位十八年,終於把齊國重新推向了繁榮昌盛的霸主地位。或許是因為積勞成疾,又或許是心中鬱結難解,畢竟自己的王位,來得不大光彩。他的人生,終於在自負和不可一世中,徹底崩塌了。​

也許,這才是《扁鵲見蔡桓公》的真相

歷史的因果

月華如水的夜晚,田午在地宮中,凝視天上的那輪圓月,是不是倍感憋屈呢?當歷史的塵囂,湮沒了他的是非功過,留下的只有千古笑柄。

如果,當初聽從扁鵲的勸診,自己就能在王位上,繼續奮戰十幾二十年,那麼終結春秋亂世的,或許就是自己,和子孫後代了。可是這個世上沒有如果。

就算有,就當真能如他所願嗎? 扁鵲之所以能成為一代神醫名揚天下,除了醫技精絕、懸壺濟世之外,應該也很擅長自我經營的。

歷史記載,扁鵲周遊列國,行醫治病,很會“隨俗而變”。

到邯鄲時,聽說當地人很敬重父母,就專做治婦科病的大夫。到洛陽時,聽說當地盛行敬老之風,就專治耳聾眼花四肢痺痛的老年病。到了咸陽,就專做治療兒科疾病的大夫,因為他聽說秦人喜愛孩子。

彼時,扁鵲剛剛成名,打造一個君王狂妄自負,不聽自己勸告,最終暴斃身亡的案例,遠比輕鬆治好一個君王的病,更有傳播效應吧。

年代太過久遠,我們無法去釐清事情的真相,我們也不應該去揣測一代名醫的醫者仁心。但面對歷史,我們無法不留給自己思考的空間。

更何況對當時的扁鵲來說,蔡桓公是一個殺兄屠侄、心狠自負的異國君王、並且還有著吞併天下的野心。就如同,秦王之於荊軻。

歷史和中醫一樣,都是有規律的,今日種下什麼因,他日就收什麼果。就像我們的身體,你珍視它,它回你以健康。你漠視它,它回你以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