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刷佛像是對文化缺乏敬畏

近日有網友發佈微博,曬出了四川安嶽南宋時期佛像石刻修復前後的圖片,質疑“現代社會竟有如此保護”,引發了網友的集體吐槽:

“是帶了一批幼兒園小友去彩繪了嗎”“超市門前搖搖車即視感”“眼懷慈悲神態安靜的神佛生生被畫成了地主家的胖兒子”……

油漆刷佛像是对文化缺乏敬畏

修復前後照片

對比修復前後的圖片明顯可以看出,修復前的佛像彩繪已基本剝落,但佛像的臉部神態和衣服褶皺表現得非常傳神,時光產生的斑駁為文物增添了滄桑感,而彩漆重繪後的佛像則有一種奼紫嫣紅、唇紅齒白的“農家樂審美”,令人啼笑皆非。

隨後安嶽縣文物局回應稱,彩繪是1995年當地群眾自發修繕時,聘請工匠對造像進行了重繪,當地文管所得知消息後,立即進行了制止,其他造像未被重繪,至今保持原狀。

油漆刷佛像是对文化缺乏敬畏

20多年前,科學的文物保護理念遠非今日這樣深入人心,事件令人遺憾卻難以追責。然而網友立刻曬圖,四川廣安金鳳山摩崖造像、樂至馬鑼睏佛寺摩崖造像、資中羅漢洞造像同樣被“毀容式修復”,安嶽石窟二菩薩像被盜後用水泥補臉……其中多數發生在最近兩三年內。不僅如此,近日山西大同省級文保單位明代得勝堡被用仿古磚包裹,搞成嶄新的仿古建築;易縣古塔修繕後被刷成白塔,網友連呼“不如不修”;再聯想起2年前遼寧小河口長城修繕時被用水泥抹平,不由得讓人感嘆,無論是政府組織還是民間自發,本意都是保護文物弘揚文化,為什麼常常好心辦壞事,變成了“破壞性修繕”?

文物不能再生,損壞很難復原,這就註定了文物修復要遵守謹慎、科學、最小干預原則,儘量可逆,修舊如故、以存其真都是文物修繕的基本原則,然而上面提到的案例,都改變了文物原貌、結構、整體風格,引發爭議也就在所難免。

近年來博物館熱以及《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的熱播,普及了文物保護理念,這就要求職能部門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學和公開。例如在文物修復方案的審批中,一方面要進行專家論證,聘請有資質的設計團隊和施工團隊,以保證修繕的專業性,避免以保護開始以破壞結束的遺憾,另一方面應該採用公示等方法,廣泛徵求公眾意見,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接受群眾的監督。文物保護要在保護與利用、功能與外觀等多方面進行平衡。

而歸根到底,避免“破壞性修繕”的尷尬,最關鍵的還是要對文物有一份敬畏之心。千百年來,工匠們創造了石刻、建築等文物,古人們祖祖輩輩與之相處,修繕保護,我們不能說他們的理念比今天的人更高明,但是正是因為一種敬重、敬畏、親近和匠人精神,使這些文物保留到今天,讓文化代代流傳,今天我們絕不應該因為商業的考量、率性的輕慢而使文物被損毀,文脈受損傷,這事不難在理念和技術,難在態度和制度。

油漆刷佛像是对文化缺乏敬畏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進入圈子、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無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