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見證40年「全國攝影大展展覽作品(1978-1988)


所有作物中,麥子成熟期最短。麥黃時節不過半個月左右,如不趕快收割,麥粒就會炸裂;若遇上雨天,未能及時收割的麥子就會長芽。於是,替人割麥的麥客應運而生。在關中平原上,甘肅、商洛以及安康地區的農民,是麥客的主力軍。麥客們算著麥黃的時差,從一個地方趕往另一個地方。隨著科技發展,“鐵麥客”收割機漸漸取代了過去的老麥客。侯登科 攝

1978年4月,陝西省岐縣山五丈原鄉諸葛廟廟會。起個大早,梳妝打扮,扶老攜幼,趕驢拉車……趕廟會,是物質匱乏年代的狂歡節,更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李少童 攝

1978年1月16日,參加全國科技規劃會議的專家們在閉幕會上聽總結講話。這是繼1956年、1962年兩次科學規劃會議之後召開的第三次全國科學技術規劃會議。劉恩泰 攝

197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冬景。寒冷冬日的早晨,人們冒著風雪騎車上班。那個年代,私家車還很少。人們出行以自行車、公共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翁乃強 攝

1979年,清華大學77級學生在上課。清華大學77級入學新生只有800多人,1個月後又擴招了200多人,錄取共計1053人。在新生中,職工和下鄉回鄉知識青年佔70%以上。1977年,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這一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570萬人,錄取率僅為5%。2017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940萬人,錄取率達74.46%。知識改變了一代青年的命運,而他們也改變了中國。顧德華 攝


1979年1月,北京內燃機總廠的工人在學習技術知識。“新的時期,新的使命,需要有嶄新面貌的一代新人。……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去克服技術力量和資金不足、科學文化低等重重困難。這意味著我們邁的步子必須是很大、很大的。”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之後的一年半里,北京市舉辦了936場科技知識講座。蔣鐸 攝

1979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農民嚴俊昌、嚴立學、嚴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1978年11月24日,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偷偷搞起了農業“大包乾”,“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沿著這個邏輯,整個中國的命運發生了轉折。這些農民當時沒有意識到,他們貼著身家性命乾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汪強 攝

1979年6月,美國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訪問上海音樂音樂學院,對師生進行指導。艾薩克·斯特恩(1920-2001)是俄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1979年第一次訪華,為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往西方音樂世界的窗戶。斯特恩訪華期間還拍攝了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楊溥濤 攝


1980年,山東臨沂,為了抗旱保收成,生產隊社員在挖大口井。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主產省,也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省份之一,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的六分之一,旱災是各種自然災害中的第一大災。李百軍 攝

1980年北京東四北大街,交警護送小學生過馬路。“我在馬路邊撿到1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這首歌創作於1965年,那時1分錢可以買一支鉛筆;改革開放初期,1分錢可以換幾顆糖;日子過得飛快,不知從什麼時候起,1分錢不見了。劉英毅 攝

1980年7月8日,北京第七十五中學考場。高考,承載著青春的記憶。與現在相比,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高考嚴苛艱苦得多。知識改變命運,學生們揹負著整個家庭命運在奮鬥。任曙林 攝

1980年,北京八大處公園裡的時髦女青年。上世紀八十年代,蛤蟆鏡、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風靡一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國家因改革開放煥發的春天氣息。王文瀾 攝

1981年9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華北某地舉行現代化裝備條件下的大規模軍事演習。這是我軍歷史上投入兵力、兵器最多的一次演習。這次演習,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新時期軍隊建設的總目標,吹響了人民解放軍向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進軍的號角。賈明祖 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連接內地和西南、西北的鋼鐵大動脈寶成鐵路,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建成通車。1981年8月,秦嶺山區發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寶成鐵路整段整段的路基被衝碎,數千米鋼軌擰成麻花,十多座鋼鐵大橋和涵洞解體……這是西安鐵路局救援人員步行向災區送物資。遭受如此重傷,卻只用了60天,寶成鐵路便恢復通車。是晝夜不停歇的兩萬多名工人、官兵,創造了這個奇蹟。李少童 攝

1981年秋,福建馬尾。馬尾以造船知名。從1866年創辦至1907年停造,馬尾造船廠建造了各類艦船40艘。清朝滅亡後,這個晚清最重要的造船廠開始沒落。現在,馬尾港附近建有以船政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張宇 攝


1982年,廣東揭陽,人們在打羽毛球晨練。就在這個地方,1983年,一個名叫傅海峰的男孩出生了。長大後,他連續獲得倫敦和里約奧運會的羽毛球男雙金牌,是歷史上首位蟬聯男雙奧運冠軍的運動員。羽毛球運動在中國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羽毛球運動人口超過2億。安哥 攝

1982年,江蘇無錫運河人家。運河,就像農耕文明遺留的一條漫長的工業流水線,還是民間城與城、鎮與鎮、村與村之間重要的紐帶。自古以來,無錫人、蘇州人更多以運河為中心生活著。劉世昭 攝

1982年拍攝的北京1號線地鐵蘋果園站。1969年9月20日,北京火車站至石景山蘋果園的北京地鐵1號線正式通車。1982年元旦,北京地鐵2號線通車。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增至22條,運營里程增至608公里。茹遂初 攝

1982年8月5日,中國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在北京正式開放。它坐落在北京西城區官園,包括科學宮、藝術宮、體育館、教學樓、影劇廳和多種兒童遊藝設施。楊紹明 攝

1982年早春,東北地區仍是寒風刺骨,旅客們在內蒙古通遼車站站臺上排隊打熱水。歷經百餘年,我國鐵路運輸從蒸汽、內燃,發展到電力、重載、高鐵。2008年,中國跨入了高鐵時代。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達12.7萬公里,規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鐵路2.5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原瑞倫 攝

1983年春節,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額吉淖爾蘇木拍攝的蘇德木一家人。當天的氣溫達到零下38攝氏度。有動物的陪伴,蒙古人才得以度過零下三十幾度的漫漫寒冬:羊皮襖可以抵擋刺骨的寒風;綿羊毛可以打成毛氈,製作氈房;牛糞是上好的取暖燃料;還有蒙古奶茶、馬奶酒等高熱量飲料,溫暖冬日的腸胃。額博 攝

1983年1月,趕上這天真不賴,洗衣機拉回家。1874年,人類發明了木製手搖洗衣機。但在100多年以後,洗衣機才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家庭。王文揚 攝

1983年,西藏那曲賽馬會上,牧民們紛紛把收錄機擺在舞臺邊沿,錄取臺上民間藝人的格薩爾說唱節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便攜式收錄兩用機風靡一時。扎西次登 攝

1984年春,古樓文化館前排隊買京劇票的觀眾。戲場小天地,人生大舞臺。京劇講述悲觀離合,表現愚賢忠奸,潛移默化地把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傳給不同時代的中國人,成為當時的流行藝術。呂小中 攝

1984年,安徽合肥市工人文化宮,人們跳起集體舞。改革開放後,集體舞帶著青澀、含蓄,帶有交誼的元素,與穿喇叭褲、拎錄音機跳迪斯科舞形成鮮明對比,是那個時期年輕人的又一集體記憶。 馬昭運 攝

1984年10月,山東省安丘縣,一支由黃牛組成的特殊宣傳隊。這些黃牛頭戴大紅花,馱著各類電器物品,邁著矯健的步伐,穿行安丘縣城各條街道上,目的是告訴人們:計劃經濟時代結束了,所有物資將敞開供應。王平 攝

1984年,廣東深圳洪嶺大廈建築工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時,曾創下了三天蓋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作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已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享有“設計之都”、“時尚之城”、“創客之城”、“志願者之城”等美譽。 周順斌 攝


1985年,西安一名新郎去迎親。花花綠綠的被面披掛上,接媳婦去!從被面、暖壺、臉盆,到縫紉機、自行車、手錶,都曾是時興彩禮,是家裡的“大件兒”。幾十年,小夫妻成了老兩口,“大件兒”們也早算不上“大件兒”了。胡武功 攝

1985年,雲南省大理市下關鎮鴛浦街,洱源縣農村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來到髮廊燙髮。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的髮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齊耳短髮,就是編著麻花辮,男性的髮型更是乏善可陳。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動了老百姓的髮梢,過去“不敢美”“沒錢美”的問題解決了。據統計,改革開放前,全國約有1萬個理髮店。而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美容美髮店已超過18萬家,中國人每年花在頭髮上的錢超過1300億元

198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們在電影院前學流行歌曲。改革開放後,港臺流行歌曲傳入內地千家萬戶。進入新世紀,港臺流行音樂、影視娛樂業的重心開始向祖國大陸轉移,與內地融為一體。楊麾 攝


1985年夏,北京延慶龍慶峽,當地農民把汽水泡在山泉裡冰鎮,以期賣個好價錢。中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生產電冰箱,但直到八十年代,冰箱仍是貴重家電。目前中國冰箱保有量已達2億臺。張風 攝

1986年,三個身披軍大衣的年輕人在北京街頭跳舞。軍大衣是中國時尚史上最無可替代的標誌性單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兵是很多地區年輕人僅次於考大學的出路,一身戎裝也成為很多人的嚮往。在那個滿街“藍、黑、灰”的年代,綠軍裝也是一種時尚。既時髦又保暖的軍大衣也就流行開來,一直延續到了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斑斕了街頭。蛤蟆鏡、喇叭褲、紅裙子、爆炸頭……你趕過什麼時髦?郭建設 攝

1986年2月,第一批中央講師團的成員劉建軍、呂利民在山西省呂梁地區離石縣坪頭村的學生劉志英家家訪。1985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從黨政機關抽調幹部,參加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1985年到1988年,共派出近五萬人,參與培訓中小學教師40萬,職業技術人員15萬,中學生15萬,各類長短培訓班1600餘個。劉宇 攝


1986年冬,陝西渭南地區華陰桃下鎮,第十冶金建設公司子弟學校高二班男同學在一所廢棄的水庫邊上的混凝土攪拌機上合影。混凝土攪拌機、軍大衣、軍帽、布鞋,還有純真的笑容,是一個時代的標誌。王景春 攝

1987年4月,四川省平武縣,一群白馬藏族鄉村少年在放學路上結伴而行。白馬人有獨立的語言,沒有文字,部分語言與藏語相通,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劃屬“白馬藏族”,目前約有2萬人,主要分佈在甘肅省文縣、四川省平武縣和九寨溝縣,主要從事農牧業、狩獵、採藥等。從2008年開始,政府部門越來越重視對白馬民俗的保護和傳承。陳小波 攝

1987年5月28日,核物理學家王淦昌80歲生日當天,在科學會堂做學術報告。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中國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化名“王京”,留下一句“我願以身許國”,從科學界消失了17年。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1998年,王淦昌逝世,次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羅更前 攝


1987年,陝北正月初二回孃家。按照陝北的習俗,正月初一不出門。出嫁的女兒多在正月初二、初三帶上娃娃回孃家。王苗 攝

1987年,廣州市江南大道,一位女士在用“大哥大”打電話。1987年11月,廣東省開通全國第一個模擬移動通信網。隨著90年代“下海熱”,生意人幾乎人手一部“大哥大”,既是通訊工具,更是富貴的象徵。30年間,手機從單一的通話工具轉變為集通信、互聯、娛樂、購物等功能於一身的超級工具。據工信部發布的《關於電信服務質量的通告(2018年第2號)》顯示,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14.7億

1987年,河南濮陽濮城縣集市上的出租車。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租車已經出現,但還不多見。在機動車沒有普及的小縣城,三輪車就是集市上的“出租車”,拉人運貨都方便。於志新 攝


1988年初冬,中國首次人體藝術油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135幅中央美術學院中青年教師的人體油畫藝術作品展出,轟動社會各界。曾在中國被視為“傷風敗俗”的人體藝術,首次進入了中國藝術最高殿堂。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說:“當維納斯裸像站立於大庭廣眾面前被大家引以為驕傲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真正地踏進了高層次的審美領域。”賈國榮 攝

1988年,陝西隴縣河北鄉的一個村頭。村頭,也叫村口,是一個村子的出入處,通常會有一棵大樹,或者一個牌坊,那是村子的標誌。村口也是村民的活動中心,老人們聚在這裡嘮家常,孩子們則聚在這裡戲鬧玩耍。邱曉明 攝

1988年5月,新疆塔城地區托里縣春牧場,一位哈薩克族牧民在放牧途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牧民春季轉場,途中會有一兩天找不到水源,人們就在馬背上擔水,路上飲用。如今,轉場條件越來越好,再也不用背水轉場了。沈橋 攝

1988年,湖北省巴東縣神農溪景區的縴夫。千百年來,縴夫一直是長江航運的重要一環。環環相扣,才有了航道代代通暢,城市沿江而興。三峽大壩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長江的航運條件。庫區蓄水後,縴夫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神農溪開發旅遊,縴夫成為看點之一。肖萱安 攝

1992年8月,深圳以發售認股抽籤表的方式發行5億元新股。一位小夥子排了兩天兩夜的隊,在發售股票抽籤表前半小時被清理出列。新股認購表發售當天,不到半天就被一搶而空,數萬名沒有買到股票的人走上街頭,引發騷亂,被稱作“深圳股潮”。透過鏡頭,我們能夠感受到改革早春的劇變和人心悸動。張新民 攝


2007年,遼寧阜新,蒸汽機車工人交接班。我國已進入“高鐵世紀”,蒸汽機車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國內僅有黑龍江省富拉爾基、內蒙古的平莊、遼寧阜新、四川的嘉陽、新疆哈密的三道嶺等地,還有為數不多的蒸汽機車在工作。王玉文 攝

1984年,北京海淀區薊門裡小區,一戶人家正在搬家。 那時沒有專業搬家公司,搬家大多找親朋好友、單位同事、街坊鄰里來幫忙。搬家多用腳踏平板車,也有“有門路”的人家,能借到輕型卡車來幫忙。張兆增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