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王珍珍:谁寄锦书云中来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政协展现出旺盛活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辉煌历程中,无锡市政协事业在中共无锡市委领导下也不断发展进步,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做出重要贡献。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市政协组织历届省、市政协委员开展征文活动,通过政协委员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展现改革开放对自身、家庭、社会、城市等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锡日报·太湖周刊》开辟专栏,遴选征文中优秀篇目进行刊登,与读者一同分享“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8月10日《无锡日报》连载第六篇文章,由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 王珍珍 撰写的“谁寄锦书云中来”。全文如下:

谁寄锦书云中来

□王珍珍

1978年新年元旦前的一周,我踏上了工作岗位,正儿八经属于改革开放前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那时十几岁的小孩,在1000多人的单位里,渺小得像滴水珠,但是进进出出却经常能在传达室的黑板上看到我的名字,那是因为:信多。

「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王珍珍:谁寄锦书云中来

40年前,书信仍然是人们交往的重要手段。电报是给特别喜人或吓人的事用的,住宅电话还没有普及,安装这个通讯工具,一个非常贵,当年几十元的工资,几千元的电话,装不起,也不是想装就能装,而且电话光你家有也没用,信才是生活中油、盐、酱、醋、茶之外的另一种必需品。那时候天总是很蓝,信总是很慢。人们习惯于定定心心把要说的话想讲的事写在纸上,装进信封,捣好糨糊,贴张邮票,跑出一里,投入邮箱,静静等着远方回信。本来爹妈给取的名字挺好,让热情却没上过多少学的门卫师傅写得歪歪扭扭。可是对于期待回信的人来说,看到黑板上歪歪扭扭的名字,就是那么愿意和欣喜。

「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王珍珍:谁寄锦书云中来

从小跟着父母多次转学,同学们也是跟着父母天南地北,同学之间友谊小船,书信划桨。记得那时信里寄过图片,寄过照片,还夹寄过蝴蝶结缎带。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培训班去往外市,要提前好几天给当地的同学写信相约才能见得到。那些成长的烦恼、生活的喜悦,在信来信往中丰盈着我们的青春时光。亲友之间大事小情,见字如面。平日里的问候,节假日的相逢,书信像天使一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滋养。记得偶尔有封国际信件,必须找那种白色的有着蓝红线边框的航空信封,而且还得把收信人和寄信人地址倒过来写。享受着这样从容的过程,一封封的书信伴随着我们大步向前。

「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王珍珍:谁寄锦书云中来

走着走着,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新时代。经济越来越发展,社会越来越进步,生活越来越富裕,节奏越来越快,技术越来越新,平台越来越多,这几十年人们身边最大的变化首推资讯的发达。电话、手机、微博、QQ、微信扑面而来,目不暇接。尤其是QQ和微信,一下子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分分钟可以把几十年没有见面的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什么叫人以群分,什么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你QQ和微信里的模样。

「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王珍珍:谁寄锦书云中来

今天,我们不再写信,不用笔墨纸张,也不必推敲文字,更没有等待的耐心了。还要写什么信呢,微信无孔不入,无所不能。工作上开会出差建个群,生活中好友吃饭建个群,用“久别重逢建个群,萍水相逢也建群”来形容绝不为过。同学群,发小群,老同事群,老战友群,单位工作群,核心家庭群,兄弟姐妹群,七姑八姨群……。群名眼花缭乱,清晨醒来打开手机,会有一种坐拥江山的错觉。大家在手机里早上问候,夜里道安,天涯海角,喜作一团。连我的父母亲也居然能把微信玩得很溜。怎一个“拽”字了得。亲朋好友在微信里聊天,展示才艺,分享远足的美景,所有的一切都只需动一动手指,现代人的生活确实不是一封书信所能承载的。如今的锦书,可不就是来自云中吗?

「政协委员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王珍珍:谁寄锦书云中来

去年家里老人又一次搬家,自然又扔掉不少瓶瓶罐罐。那天午后,我指着一只纸箱问里面是什么,说,年代久了没什么用就处理了吧。老人家一把按住说这个要的,打开一看全是信,多少年的都存着呢。其中一摞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复旦大学寄往如今勤学路的信。信封信纸都已泛黄变脆,苍劲有力的钢笔字依然清晰。温暖的阳光照在老人的脸上,那一刻她的眼里闪着柔情的亮。这可是六十几年前的情书啊,朋友们在圈里唏嘘不已。的确,现在的一切都那么便捷直观,似乎非常过瘾,但是多少年以后摩挲信件的手感,翻阅回望时光的体验,一定也是不可复制的。(作者王珍珍系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