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湯的距離」有多遠?南京即將推廣這項措施

龍虎網訊(記者 翟玥)南京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需求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關乎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個體。

“一碗湯的距離”的養老

“一碗湯的距離”是日本學者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家庭親和理論,指子女從自己家中給老人,住處送去一碗湯,到達老人家裡時,熱湯還不會降溫變涼。“一碗湯的距離”只是一種形象比喻,形容兩代人之間相對獨立又不失親密的距離,體現了親情養老的理念。這種“子女住處和父母住處不太遠”的理想居住狀態,有助於提升家庭養老功能,可以說是居家養老的升級版。

“最好的養老是就近、就便的養老。”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友華介紹,國內養老服務體系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東西方社會,“一旦老年人在經濟上有辦法獨立,他們就會選擇社會學家所謂的‘有距離的親密’。”在歐美,“20世紀初,65歲以上的美國人中,60%與一個孩子同住;而到了60年代,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25%;到1975年,則已只有15%。這個趨勢席捲世界。年過80的歐洲人只有10%與子女同住,大約一半的人完全獨居,沒有伴侶”。在亞洲,中國、日本、韓國的國家統計數據表明,老年人獨居的比例也在迅速攀升。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南京市一直致力於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尤其是發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建設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護服務的“長者照護之家”,統籌規劃發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等一系列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家庭實現了“養老不離家”的願望。

養老進社區為何這麼難?

目前我國的養老方式主要有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鄉村養老等,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養老方式陷入困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城市空巢老人和農村留守老人,都是這一困局的具體體現。

2016年南京市鼓樓區的聚福園小區內建設包含養老功能的社區服務中心,也遭到了業主們的抵制。該社區服務中心位於聚福園小區中心,為三層建築,該建築靠近小區健身功能區,是小區老人和小孩聊天、散步的地方。目前,該建築一樓為幼兒教育中心,二樓三樓暫時閒置。業主購房時並未被告知小區要建養老院,當突然被告知這裡要建養老院,業主覺得自己無法接受。有些業主表示,建設養老院是好事,但如果要強制性讓小區業主承擔責任,他們不同意此做法。

不僅在南京,在北京、上海、杭州、海口等多地都發生過業主反對建立社區養老中心的事件。2014年,重慶天驕城小區開辦迷你養老所,遭到130戶業主中的122戶反對;2016年10月,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南部的怡海星城老年公寓項目剛剛啟動,便遭到小區居民抵制,大部分居民都反對將託老所建進小區;2016年10月,長沙市芙蓉區東岸城邦小區,一些業主明確反對在架空層修建養老院,白底黑字的橫幅上寫著“反對建養老院”“全體業主維權到底”等字樣……

這些業主發對的理由大致為以下三點:

1、擔心會產生醫療垃圾

2、擔心建了養老院對拉低房價

3、擔憂病重老人匯聚會帶來不吉利

但據記者瞭解,在主城鼓樓區、雨花臺區等地,不少社區已引入了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與傳統養老機構離家距離較遠、動輒數百張床位相比,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開在居民家門口,每個機構僅設四五十張床位,這種“小班化”機制能夠更好照料每一名老人,因此受到很多老人及家屬歡迎。

今年6月棲霞區將養老院“嵌”進社區,與一般的養老機構不同,實際上是利用社區中的現有配套設施,通過引入社會資源實現老人“在家門口養老”的願望。和大型的傳統養老院不同,“嵌入式”養老選擇場地、服務更加靈活。不少老人子女表示,老人家在社區養老院生活的很舒心,作為子女,也感覺很安心。

江寧首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慧享福康養集團旗下的“社區長者照護之家”正式入駐秣陵街道。以“嵌入式、小規模、多功能”為特點的長者照護之家,將為轄區居民提供“離親不離家”的家門口養老服務,開業之初就吸引了十多名居民預約。

養老院 ≠ 護理院

對於居民提出的反對理由中,我們要區分養老院與護理院的概念。 養老院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集體居住、養老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組織,並具有相對完整的配套服務設施,西方國家的養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機構主辦,接收靠福利救濟或低收入的老人。而護理院是指的由醫護人員組成的,在一定範圍內,護理院是為長期臥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療患者、慢性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以及其他需要長期護理服務的患者提供醫療護理、康復促進、臨終關懷等服務的醫療機構。

據瞭解,養老院主要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訓練、精神慰藉等綜合性養老服務。這裡設有大量的活動空間,方便老人娛樂健身活動,並不會涉及臨終關懷項目,也不會涉及醫療服務,不會產生醫療垃圾。

居民區“融合”養老院是趨勢

社區嵌入式養老在全國各地紛紛試點,在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獲得居民的廣泛認可。有專家指出,老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的環境,子女忙於工作無暇照顧是中國式養老之困。這種嵌入式的社區養老就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式。

南京市房地產學會副會長孟祥遠表示,南京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養老的需求比較大。南京養老的基本上就是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其中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由於專業的養老地產項目不多,所以有一些養老院會建在小區內,這樣的養老院也滿足了周邊老人的養老需求。說到房價呢,其實老小區的房價波動不會那麼大,不能因為居民反對就停止這項工程。養老機構可以和小區業主委員會或者社區進行溝通,相互理解來促成這件事情。

積極化解“鄰避效應”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周穎教授在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在歐美國家,市區養老院與居民小區毗鄰非常普遍,目前北京、上海還在通過對舊房改造來建設養老院。

“居民之所以反對建養老院,主要還是情緒和認知觀念上沒有轉變。”她說,眼下獨居空巢老人比例越來越高,他們對家門口的養老設施需求越來越渴望。

對於社區養老機構屢屢遭遇抵制的現象,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應積極化解“鄰避效應”,一方面要做好關愛老年人的宣傳工作,打破居民心理忌諱;另一方面,在選址上,可以先從閒置廠房、校舍等入手,打造和諧相處的樣板。此外,養老院可以向附近老年人提供優先入住、居家服務等優惠措施,讓“家門口的養老院”獲得居民認同。

南京重點推廣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

2017年市政府在養老設施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前新建168個社區養老院,新增床位1.2萬張,如何落實,這也是民政部門重點考慮的問題。南京市民政局福善處負責人在直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社區裡的養老機構很受老人歡迎,但在實際選址中卻困難重重,需要全社會協力推進。他還介紹,朗詩地產已經在南京市建成了12個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每個站點10張床位左右,入住率達到了70%以上,由於其具有“就近養老、來去自由”的特點,深受社區歡迎。

記者瞭解到,為了扶持社區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南京市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社區40%以上用房無償用於養老服務,新建小區配建養老用房無償提供養老組織使用,降低了養老服務成本,進駐社區開展養老服務的養老組織從2012年底的96個,增加到目前的546個。已有42.01萬平方米社區用房無償用於養老服務,佔社區用房總面積的4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