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和祈愿是最容易又最积福德的修持法门!

发愿和祈愿是最容易又最积福德的修持法门!

身为初学者,不论我们做什么,很粗率地说,我们的灵性道路一直就是个“假装模拟”的法道。 在佛教里,有许多种的灵性法道,例如出离心之道、虔敬心之道、大悲心之道,不过要随时都能够“真正”体验所有这些法道,是极为困难的。

过往的伟大上师对我们的建议,是要以发愿开始,愿未来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真正的出离心、虔敬心,大悲心。藉由这么做,我们会积聚大量的福德。

《般若经》里提到,有位菩萨经过多年努力行持菩萨道之后,他告诉佛说,他一想到获得证悟要花上这么久的时间,加上无数的众生都还未获得解脱,就感到气馁。

佛陀以一个譬喻回答了他:想像一个母亲梦见自己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她完全无能为力,然而,在痛苦绝望中,她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救这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要花多长的时间来救这孩子,完全不是她在意的问题。要花多少心力来救他,也完全不是她的考量。由于坚定的力量和专一的决心,她终于把孩子从河里拉上来。然后,她醒了过来。 她为了救这孩子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所付出的极大努力,以及她所投注的时间,都不曾存在过,甚至连她救了孩子性命的想法,也只是个幻相。

我们尚未发展出智慧来认清轮回的虚幻本质,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人们全都是坚实、恒常而且真正存在的。因此,我们被彻底征服,甚至只是试图救渡众生的挑战,我们都无法鼓起勇气面对。然而,我们却有足够的福德,渴望追随菩萨之道。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呢?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方式,来开始一个我们目前相当确定的终将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如佛法道上的其他任何修持,我们以生起正确的动机开始,然后以发愿来巩固它。因此,当你在朝圣途中,若没有别的事做,就应该一再地念诵发愿祈请文。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舟者、船筏与桥樑!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需仆成彼仆!

愿成如意牛、明咒及灵药、妙瓶如意宝、如意诸宝树!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有情众,资生大根本!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伟大的龙钦巴尊者说,雏鸟飞不高,是因为它们的翅膀小,力气与灵敏度都不够的原因。同样的,如果没有遍知的能力,我们难以对他人产生帮助。因此,目前你只要考虑你自己的佛法修持与证悟,然后找个安静的地方,祈愿你能利益他人。这就是相对菩提心的修持。

行菩提心是菩萨的事业,是你实际上帮助他人所做的事。对我们来说,每天要满足一个众生——伴侣、孩子或父母——的愿望都很困难了,因此,想要尝试菩萨帮助所有其他众生这种不可思议的无私事业,对多数人来说,光是想到都无法承受了,更不用说将之付诸行动。

虽然发愿在灵性法道上很重要,但知道我们应该发何种愿或许更为重要。初学者往往对此不甚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对他们真正有益的,而什么是有害的,就更少人知道了,至于什么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大家则是一无所知。所幸,过往的伟大上师对这个主题有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效法伟大的菩萨。

比如寂天菩萨就写到:

为于十方际,成办有情利,吾行愿得知,文殊圆满行!

许多发愿祈请文是过往的圣者所写的,“祈愿文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就是其中之一。它被认为是所有祈愿文中的最殊胜的一篇,它包含了以下的偈颂: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如果念诵别人写的字句让你觉得不切身,你可以自己写、或者你也可以修改原有的祈愿文,让它更能反映你想要说的想法。例如:

祈愿任何佛所教,自然内化入于我,愿我自然能了悟。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发愿。佛法既广大又深奥,有时会超越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虽然普遍都认为,研读佛法能让我们增进了解。但事实上,究竟的了悟只能透过诸佛的加持达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祈愿,愿我们对于佛法的了解——这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证悟是必要的——自然地于我们心中升起。祈愿自己不只在知识上理解佛法,也能在经验上了解它。

祈愿自己能体现究竟与相对菩提心,因此能不光靠外表、知识与政治影响力来吸引与怀柔众生。

祈愿与大众结缘——甚至那些在一堆人当中,只是对你色彩鲜艳的运动衫瞄了一眼的人——祈愿佛法的种子因而播种在他们的心田里。

祈愿佛法持续兴盛。祈愿许多伟大的佛法持有者现世,愿他们在解脱一切众生的努力上毫无障碍。

祈愿你不论多么无知,总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祈愿当你追求无意义的欲望时,你欲望的目标能引导你去利益众生。当你发脾气时,愿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能获得一些领悟。当你感到沮丧时,愿那沮丧成为你了悟真谛之因。

而最重要的是,一直祈愿去“祈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