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提起善念、正氣,這樣問題容易化解

勸人,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提起善念、正氣,這樣問題容易化解

勸諫,重要的是提起對方的正念。其實說實在的,人很難被說服,我們用很善巧的方法,讓他善念提起來,正氣提起來,問題就化解了。假如我們的態度就是“你今天非聽我的”,那是控制,對方不能接受。

春秋時代的齊國,齊景公用了一個忠臣,晏子。晏子,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他有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一個宰相一件衣服穿三十年,又是老百姓最崇敬的官員,全國的老百姓都會效法,他同時教育了全國人民。這是相當可貴的德行,這是真正忠於老百姓。教育好人民,讓人民生活幸福,這是他的忠最重要的體現。對領導很好,對人民都不關心,那叫諂媚。所以《感應篇》特別強調,不能“虐下取功”,當領導的要體恤人民,體恤下屬;不能“諂上希旨”,諂媚巴結。名聞利養是夢幻泡影,染了名利,忘了照顧人民的職責,是要造很大的罪業的。

我們聽到這裡,不要覺得“反正我又沒當官,這個不關我的事”。我們做的事情是弘揚中華文化,是讓更多的人學習中華文化,護念好他們學習中華文化的因緣,我們要有這樣的胸襟。假如忘了我們的目的,那是在搞名聞利養,搞人我是非。結果,人家一接觸我們,“哎呀,原來學傳統文化都變成這樣了。”那是斷了人家的慧命,讓人家對傳統文化喪失信心,比傷害人的罪還重。

師長常說,斷人慧命的罪絕對大於斷人家的身命。我們把這些道理想通了,面對每個因緣都會非常謹慎。就像《大學》裡講的,“如保赤子”,保護每個人的緣分,就像抱著一兩個月的孩子,生怕他滑下去。大家有沒有抱過的經驗?那種心是非常細膩的。有這種細膩的心,不會用情緒去跟大眾講話,會體恤他的心情。

摘自《4500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們的後裔的》(蔡禮旭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