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賦:推動中非農業合作再上新台階

推動中非農業合作再上新臺階

農業農村部部長 韓長賦

韩长赋:推动中非农业合作再上新台阶

農業是中非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重要利益交匯點。自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中國與非洲各國攜手推進農業合作,迄今已走過12個年頭。在中非國家領導人的關心支持和領導推動下,各方落實習近平主席打造中非休慼與共命運共同體的指示倡議精神,推進農業合作取得巨大成就,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新時代,進一步深化中非農業合作前景廣闊,我們將以本次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為契機,深化全方位合作,提升發展質量,助力中非合作再上新水平。

12年來,中非堅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贏,推動農業合作取得顯著成效

12年風雨同舟,中國政府始終踐行“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與非洲各國政府一道,全面落實中非合作論壇歷屆峰會農業成果,務實開展農業政策、科技、人才、貿易、投資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在有效推進非洲農業現代化、提升糧食安全水平、豐富農產品市場供給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中非農業發展空間,實現了互利互惠、合作共贏。

政策對話不斷加強,戰略對接更加順暢。

中國與非洲各國始終將加強政府間政策對話,作為推動中非農業合作的重要抓手,重視分享借鑑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及減貧經驗做法。在多邊層面,中方著力打造中非農業政策對話平臺,定期舉辦會議,邀請雙方農業官員、專家學者交流分享各自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等與非洲農業綜合發展計劃相互銜接、互為借鑑。在雙邊層面,中國已與16個非洲國家簽署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或議定書,內容涵蓋種業、畜牧、農機、檢驗檢疫等各領域,建立了雙邊農業聯委會或工作組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業政策交流,促進各國農業發展戰略有效對接,為中非農業合作共贏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技術交流不斷深化,服務支撐更加有力。中方高度重視並積極推進中非農業科技交流,目前已在19個非洲國家援建20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集中展示中國先進農業品種技術,搭建多雙邊技術合作平臺,探索市場化商業化可持續運營。向37個非洲國家派遣農業技術、職業教育、高級顧問等71個援外專家組,共計724人次,傳授農事管理經驗,指導當地農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展中非科研機構“10+10”合作,圍繞適用非洲大陸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開展聯合攻關和研究開發。截至目前,中方已累計在非洲各國試種作物品種300多個,傳授實用技術500多項,約100萬小農從中獲益,為非洲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

經貿合作不斷升級,發展動能更加強勁。近年來,在各國共同努力下,中非農業投資和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2017年,中國與非洲農產品貿易總額突破60億美元大關,比2006年增長185.3%,其中中國自非洲進口油籽、棉麻絲、飲品等農產品29.4億美元,增長143%。良好的貿易關係為中國企業赴非洲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截至2017年底,中國企業在非洲投資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農業項目117個,遍佈2/3以上的非洲國家,投資存量148.3億元人民幣,涵蓋種植業、農產品加工、漁業等領域。持續健康發展的農業經貿合作,豐富了雙方農產品市場供給,促進了非洲農業產能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

人員交往不斷密切,南南合作更加深入。2006年以來,中國與非洲各國廣泛開展農業人才交流活動,共舉辦了337期培訓班,為非洲國家培訓農業官員、技術人員和職業教育學生57000多人次,儲備了一批非洲農業發展人才,培育了大量傳承中非友誼的親誠使者,極大增進了中非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傳統友誼,厚植了中非農業合作的民意基礎。中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簽署了《中國政府與聯合國糧農組織關於開展南南合作的意向書》,成為首個與FAO建立南南合作戰略聯盟的國家,並捐贈成立信託基金,專門用於支持農業領域南南合作。2008年信託基金啟動以來,中國與FAO合作在非開展三方南南合作項目,在非洲60多個項目點開展農業技術試驗示範活動,受到非洲國家政府和民眾熱烈歡迎,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FAO總幹事多次公開讚賞中國是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領軍者”。

中非農業合作前景廣闊,要搶抓機遇、乘勢而上

經過長期發展,中國農業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高,在資源條件、市場需求、科技信息等方面展現出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非洲各國對共享中國農業發展成果和經驗的期盼十分強烈,合作需求更加迫切,中非農業合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合作前景。

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確保糧食安全中非合作潛力巨大。保障糧食安全是全球性重大課題,也是中國與非洲各國農業發展的根本任務。當前,世界農業發展面臨氣候災害頻發、資源約束趨緊、市場波動加劇等突出問題,糧食危機在部分非洲國家頻發,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糧食供給仍是非洲國家發展的當務之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農業資源稀缺的國家。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始終將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億萬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積極性,糧食產量連續5年超過1.2萬億斤。中國用佔世界不到10%的耕地和6.5%左右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對非洲各國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中國將與非洲各國一道,堅持把鞏固提升非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擺在中非農業合作的突出位置,與非洲各國共同致力於減少飢餓和營養不良,保障糧食安全。

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中非合作潛力巨大。優良的品種、先進的科技和農機裝備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的引領力量,多措並舉推進引進吸收再創新與原始創新,在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目前,中國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良種全覆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突破了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了高效、低殘留、低毒農藥150多種。這些成就和成果積累,將為非洲各國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條件支撐,同時有助於中國與非洲各國深入開展農業品種、技術和裝備聯合攻關,創新應用模式,促進農業發展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發揮市場資源優勢,深化農業貿易投資中非合作潛力巨大。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和重要的對外農業直接投資來源國,目前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這些都將為深化農業對外合作帶來新機遇。隨著中國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會快速增長,農產品進口會繼續增加,必將為非洲各國提供前景可期的農產品出口市場。近年來,非洲各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投資需求巨大。深化中非農業投資貿易合作,既可以為中國投資找到希望的“熱土”,又能促進非洲農產品出口國和投資目標國農民增收,將非洲國家的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能優勢、發展優勢。

新時代新作為,全面開啟中非農業合作新徵程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在國際上影響日益廣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熱烈響應,中非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水平。中國農業農村部和各相關方面將繼續秉持真實親誠、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共同落實好北京峰會各項涉農舉措,加強頂層設計,創新合作形式,下沉合作重心,推動中非農業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彼此農業農村發展、更好造福各國億萬農民兄弟。

強化中非農業合作的頂層設計。有效對接中非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非盟《2063年議程》和非洲各國發展戰略,共同編制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規劃,明確下一階段中非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和實現路徑,搭建起中非農業合作的“四梁八柱”。

建立健全中非農業合作機制。加強與非盟合作,推動建立中國-非盟農業合作委員會,定期舉辦中非農業合作論壇,著力打造匯聚共識、交流政策、分享經驗、促進經貿的機制平臺。積極落實業已簽署的雙邊農業合作文件,充分利用好雙邊農業合作委員會或工作組機制,紮實推進中非農業全方位務實合作。

創新中非農業技術合作形式。進一步整合運用好中非農業科研機構“10+10”機制、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援非農業專家、境內外培訓等資源,加強農業技術聯合研發和人才培養,發揮好農業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資源渠道優勢,傳播中國經驗、闡釋中國方案、推廣中國實踐,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農業自主發展能力。

務實推進中非農業經貿合作。建設好在非農業合作示範園區,完善道路、農田水利和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積極鼓勵和引導中非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入駐園區,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倉儲和物流,發揮園區輻射帶動作用,為非洲培育一批有技術、懂市場、會經營的農業致富帶頭人,促進中非農業投資合作和農產品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