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與海軍爲何勢成水火

有些人一直以來鼓吹日本民族如何團結,中華民族如何分裂,甚至還將這種現象歸結於“民族劣根性”。其實要是縱觀整個日本歷史,就會發現日本這個民族或者國家一點都不團結,充滿了內鬥,一直到進入工業化時代後都是如此。

日本陸軍與海軍為何勢成水火

在日本近代的內部矛盾中,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可以算是非常有名的。據說日本陸海軍各自兵工廠生產出來的螺絲都是不一樣的,更不要說爭權奪利了,幾乎完全沒有配合。那麼日本近代陸軍和海軍之間巨大的矛盾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美國在1853年強開日本的國門後,德川幕府治下的各種矛盾全面激化,出現了以“倒幕四強藩(長州、薩摩、肥前 、土佐)”為核心的倒幕運動。

不過四強藩中真正的主導力量是長州、薩摩二藩,肥前藩和土佐藩很大程度上是湊數的。長州、薩摩二藩之所以能夠成為倒幕運動的核心,是因為這二藩是當時日本學習近代軍事制度和技術最成功的,二藩的軍隊後來也成為明治朝廷在倒幕戰爭中的主力部隊。不過由於各種原因,長州藩更重視陸軍,而薩摩藩更重視海軍。等到明治政府正式建立之後,長州藩軍就成了日本陸軍的主力,比如山縣有朋、乃木希典等日本陸軍大將都是長州藩出身;而薩摩藩軍就成了日本海軍的主力,比如東鄉平八郎、山本權兵衛等日本海軍大將都是薩摩藩出身。

1853年日本開國到1868年明治維新的幾十年歷史中,日本的思潮種類是五花八門,大概分成尊王派、攘夷派、公武合體派、倒幕派、佐幕派等多個種類,各方勢力的立場轉變也是稀奇古怪,長州藩和薩摩藩之間甚至還爆發了數次戰爭。雖然在倒幕的大勢下,長州和薩摩結成聯盟,但是兩藩間的仇怨並沒有因此化解。等到倒幕成功後,長州藩和薩摩藩間的矛盾更為突出,導致很多明治功臣都不得好死。而以長州和薩摩為主力的日陸海軍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日陸海軍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激化,最終發展到勢同水火的地步。裕仁天皇在二戰時就感嘆:“難道海軍和陸軍之間真的水火不容嗎?如果它們之間存在摩擦的話,我們就難以贏得戰爭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