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西湖藝創小鎮:「創意杭州」十年啓示錄

解碼西湖藝創小鎮:“創意杭州”十年啟示錄

文丨餘婷婷(方塘智庫文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杭州G20峰會的LOGO、杭州武林廣場上演的亞洲最大的3D裸眼光影秀、西湖的音樂噴泉、世界互聯網大會會徽……都出自於杭州象山腳下,一個小而美的文創小鎮。藏在西湖群山之中,藝創小鎮和它所處的環境一般,低調而內斂。然而幾年之間,此前鮮有耳聞的藝創小鎮,為文創類的特色小鎮交出了一份可觀的答卷。

“我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才剛剛開始。”日前,央視財經頻道發佈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7-2018),這份報告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融媒體民生調查報告。財經作家吳曉波對報告的結果如此評論道。美好生活與人的消費方式緊密相關,報告中,2018年消費意願排行榜前十中,原來只作為生活插件的旅遊、文化娛樂上榜,旅遊甚至高居首位。無怪乎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對發展文創、文旅趨之若鶩。

解碼西湖藝創小鎮:“創意杭州”十年啟示錄

2018年消費意願排行榜

據不完全統計,因為門檻低,且“政治正確”文創與旅遊兩類小鎮佔了全國特色小鎮的半壁江山。然而,因文創產業的核心已經變成文化、創意、科技等知識經濟要素,對創業軟環境、創意人才高度依賴,業內人士有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在分門別類的特色小鎮中,文創小鎮是最熱的風口之一,也是泡沫最大、競爭最激烈、難度係數最高的。

文創小鎮讓人又愛又恨,藝創究竟做對了什麼呢?

1、藝創小鎮在哪裡?

按照導航的指引,我穿過一片雜亂無章的城中村和一片尚未完工的住宅區,拐入藝創小鎮。一大片深灰色水泥立窯建築,粗糙喑啞的老牆,斑駁陸離的革命標語,一片大草坪,巨大的藝術展覽的廣告牌、隨處可見的創意海報以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映入眼簾,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這些建築曾是雙流水泥廠的廠房,1999年水泥廠關停之後,一直保留至今,已被重新利用。

“藝創小鎮在哪裡?”當我向特色小鎮課題組提出調研西湖藝創的建議時,他們發出異口同聲的疑問。因為夢想小鎮及烏鎮等信息科技為主題的小鎮過於搶眼,其他的特色小鎮,多少有點燈下黑的意思。離藝創小鎮兩三公里的雲棲小鎮,因阿里雲而名聲大噪。

藝創小鎮在杭州市西湖區的西南角,襟帶錢塘江,背靠西湖群山,它的雛形是十年前落成的鳳凰•創意國際。2008年前後,北京798的成功,掀起了一股持續至今的工業遺產改造的熱潮。雙流水泥廠停產接近10年之後迎來了新生,搖身一變成為杭州市首批創意產業園,也有了一個更洋氣的名字——鳳凰•創意國際(以下簡稱鳳凰國際),一則寓意鳳凰涅槃,二則該廠恰好背靠著鳳凰山。鳳凰國際還有一個帽子更大的名字,寫在政府文件裡——之江創意產業園。十年之間,之江文化創意園不斷外擴,新增象山藝術公社及鳳凰創意大廈等項目,文創產業的聚集也漸成規模,入駐企業上千家。

2016年1月,在原有的產業基礎上,整合周邊高校資源,搭上特色小鎮的春風,藝創小鎮列入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規劃總面積擴充到3.5平方公里,小鎮主體由政府主導,浙江音樂學院、中國美院參與運營。小鎮的定位在原來的創意產業園區中加入社區功能,校區、園區、社區融合,以“藝術教育社區、文創設計高地、藝術生活家園”為發展方向。

一年之後,藝創小鎮交出了一份成績單:

2016年實現稅收2.85億元,同比增幅115%;小鎮核心平臺—之江創意園,稅收1.04億元,相比於五年前的稅收實現十倍增長。

小鎮擁有以設計服務、現代傳媒、藝術品、動漫遊戲、信息服務等為主導的文創中高級職稱人才1100餘人,創新創業的國內外碩、博士200餘位,國千、省千、市521等人才7位。

已引進北斗星、時光座標、中視精彩、黑巖科技等“藝術+”相關企業1700餘家,其中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國家高企4家,估值超過億元的企業7家。

真正讓藝創小鎮名聲大噪的,是2016年9月在杭州舉辦的G20峰會。峰會期間,處處都有藝創小鎮的“身影”——出現在杭城大街小巷的G20LOGO出自藝創小鎮的九月九工作室袁由敏;每天晚上在杭州武林廣場上演的亞洲最大的3D裸眼光影秀來自藝創小鎮Z軸空間鄭靖團隊;錢江沿岸G20濱江沿岸牆體藝術動畫同樣來自小鎮的創意新銳;G20西湖音樂噴泉改造吸引了無數的遊客,此作品施工建造者就是藝創小鎮企業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有趣的是,這些公司並不是非常大,有的不過3~5個人。

2、從中國美院、創意產業園到特色小鎮

項水柳的辦公室正對著鳳凰山,景色宜人。天氣晴朗的時候,他常常拍下窗外的照片發到群裡,“誘惑”北京的朋友來杭州創業。這個90後是項氏三兄弟影業的CEO,公司固定員工不過十餘人,專注於網絡電影。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出品的單部劇營收均接近千萬。像他這麼年輕的CEO,在藝創小鎮並不少。

項氏三兄弟,顧名思義,另外兩個創始人是項水柳的兄弟。巧的是,他們都是從美院畢業的。2010年他們揣著電影夢,開始創業。將公司開在了母校的附近。那時候的之江創意產業園裡的創業者,許多都是美院畢業的,園區對他們提供免租金的政策。政策引導加上校友之間的鏈接,依託高校的自然人才聚集,逐步“養成”了藝創小鎮今天的規模,涵養的過程長達十年。

時間倒回到2007年,杭州市的GDP總量為4103.89億元,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在第8位,工業佔比超過50%,和今天轉型中的工業城市一樣,杭州還未擺脫“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的印象。改革開放三十年,散落在縣域、城鄉之間的低端製造業儘管依然旺盛,但已然不能支撐浙江經濟走得更遠。騰籠換鳥,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被提上執政者的議程表。此時,杭州的發展目標,已經調整為“城、鄉共享的品質生活之城。”與此同時,一個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的戰略被提了出來——打造創意杭州。

此後的幾年之中,包括西溪創意產業園、白馬湖生態創意城、下沙大學科技園等十大創意產業園區相繼成立。2007年,藝創小鎮所在片區,仍然非常落後,旅遊業尚無起色,工業發展萎縮。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也是在那一年,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落成招生。2008年,依託美院的之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同步啟動。

在中國的歷史上,可能沒有一座院校,能如同中國美院影響杭州一般,影響它所在城市的建設。在杭州近二三十年的城市規劃中,幾乎隨處可見美院的痕跡。這所學校為杭州輸出了源源不斷的創意人才。美院象山校區的設計者便是學校的老師王澍,這個作品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聲稱,美院的設計方案,是重新發現自然,並讓建築場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場景之中,回到一個有森林、花草、山水組成的原生態的自然之中的一個嘗試。

一所高品質學校,以及其所表徵的審美趣致、人文精神,逐漸沉澱成一個區域的格調與氣質。隨後,美院開始介入之江創意產業園的運營。2010年西湖區聯合中國美院向國家科技部在原創意園的基礎上申報了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為全國首個“藝術+科技”融合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這種政校合作的創意產業園,如今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

2015年,浙江音樂學院落戶之江,西湖區政府與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開展新一輪區校合作,在原中國美術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創意)園的基礎上,三方合作共同打造“藝創小鎮”,入選浙江省省級特色小鎮的創建名單,獲得了更多政策的青睞。

重新規劃的藝創小鎮,也期望打開新的格局。“一個地方的公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完備,就有了很強的人才吸附能力,遠期也具有十分充足的人流量和預期消費能力。”小鎮相關負責人說。在已有的產業基礎之上,將充分考慮宜居性,通過軟環境與基礎設施的提升,將藝術社區、藝術家園的氛圍做起來。在藝創小鎮,這些理念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落實到細節之中。到過藝創小鎮鳳凰•創意國際的人,大多對其足球場般大小的大草坪印象深刻。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小鎮在環境打造中的一個大手筆。“很多文創人才,並不喜歡高樓林立的石屎森林,更喜歡充滿自然氣息的空間。”

儘管是從美院孵化出來,但並不囿於美院。2016年,美籍華裔動漫師張少甫作客央視訪談欄目,暢談他的動漫王國,分享他和杭州的故事。節目中,張少甫反覆強調一句話,“杭州,它是我的IDEA PLACE(創意之城),所以,我要來這裡創業。”位於藝創小鎮的鳳凰·創意大廈,就是張少甫落戶杭州的首選。隨後,西湖區新一輪“325”計劃資助項目名單出爐,張少甫憑藉其動漫影視製作及相關軟件開發項目,獲得10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這也是西湖區“325”計劃實施5年以來,開出的最大一筆創業啟動資金。由此可見,藝創小鎮正在摸索,突破原有的邊界,打破人才的疆域,開創另一番格局。

3、文創小鎮怎麼發展?

十年文創之路,藝創小鎮不啻為杭州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年創意杭州,今朝如何呢?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情況:

從2007到2017,十年之中,杭州市第三產業的增值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其中文化創意產業的增長率則在20%左右浮動。2017年,在細分的產業中,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3041億元(已經超過十年前第三產業的總值),增長19.0%,佔GDP的24.2%,僅次於信息產業中的電子商務。不難看出,杭州的文創產業,經歷了十年的努力,呈現出厚積薄發之勢,僅次於阿里巴巴為龍頭的電子商務、互聯網行業。2017年,杭州的三產結構調整為2.5:34.9:62.6,完成了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的經濟結構轉變。

當年的十大創意產業園中,西溪創意產業園,已經聚集了長城影業、華策等多家影視公司,《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談判官》、《微微一笑很傾城》等神劇,皆出自於華策。經過十年的耕耘,浙江全國影視產業副中心已經呼之欲出;原來的良渚創意園區,如今已經轉型為夢棲小鎮,2016年12月1日至4日,首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WIDC)在這裡召開,這是繼G20峰會後,杭州再次迎來的世界級盛會,永久會址隨後落戶於此;夢棲小鎮同時還作為意大利金圓規獎永久頒獎地、中國設計原創獎永久頒獎地、福布斯中國設計力量榜單發佈地。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型活動,對人才有著獨特的磁石效應,能聚集全世界創意與設計的精英、大咖。而有著成熟產業鏈、生活圈的小鎮,就為他們的留下創造了有利條件。”藝創小鎮的負責人如此總結。

藝創小鎮同樣注重活動運營,據統計,藝創小鎮平均每年舉辦了音樂會、展覽、藝術周、沙龍、講座等文化藝術和產業類活動270餘場,幾乎每天都是藝術節。

創意小鎮的發展,其實是個系統問題,杭州固然有許多中西部城市所沒有的資源優勢,但是,其政府的發展思路,對文化產業發展軟環境於硬環境的建設,卻有不少可借鑑之處。除了分門別類的人才政策、創業支持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對於科技、金融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關照。

據不完全統計,杭州市文創金融專營機構有三家,分別是杭州銀行文創支行、杭州聯合銀行文創金融服務中心及中國建設銀行天水文創專營支行。合作的方式是市文創辦在銀行建立“風險池”,銀行承諾為文創類企業授信貸款,而貸款的總金額是“風險池”內金額的10至15倍。熱播劇《人民的民義》曾一度出現資金鍊斷裂,也是因杭州銀行提供了貸款,才得以順利面世。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是特色小鎮建設考核的重中之重,倒逼傳統產業、文創產業用互聯網與新技術。一位發改委政策制定者曾透露:“儘管要求嚴苛,但是我們都知道,科技創新,是這些行業能否顛覆傳統的最大變量之一。”

短視頻媒體二更在一期採訪項氏三兄弟的節目中,如此總結道:“杭州這座城市,不乏創業者的故事。項氏兄弟的影視公司,便是近幾年經濟轉型時期的縮影之一。其成功,固然與個人的敏銳嗅覺和堅持有關,亦更加離不開這座城市所蘊含的活力與生機。”無數項氏兄弟這樣的創業者,大概就是對創意杭州十年最好的回應。

如果對標北京的798或者上海的創意產業園區,杭州的每一個文創小鎮,依然存在差距。不論是規模、龍頭企業的數量或者是創意產業人才的聚集方面,北京、上海都有杭州不能企及的優勢。十年創意杭州路,從上至下的篤定與踏實,則顯得尤其難得。文創小鎮發展至今,也許最為要緊的,就是控制熱度,擠掉泡沫,依據每個地方的資源稟賦差異,合理的規劃小鎮的未來。並不是每個小鎮都要長成巨人。滴水成珠,亦能匯聚成海。

另一方面,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實現路徑之一,而城鎮化的本質是在探索如何使得現代城鎮在空間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上的平衡與和諧等規律。從這個角度上說,不論是美院建造“迴歸自然”的校園,還是藝創小鎮在藝術教育社區、藝術生活家園的探索,因為回到了小鎮的初心,而顯得更有價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