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穿南昌城而過,古時在其兩岸設有許多防洪工程,富大有堤就是至今還留存著的,為數不多的一處。這處防洪工程始建於唐朝初年,經過數次修繕,千百年來一直忠誠地守護著南昌這座英雄城。
南昌歷史悠久,從古到今,其城市面貌不斷變化和翻新,許多老地方、老建築都已找不到痕跡和蹤影了。本月初,南昌市一條名為“富大有路”的道路整體改造完畢,車道拓寬了,成為城市快速路,面貌煥然一新。然而,這條修繕一新的道路吸引了眾多目光,不僅因為它的翻修,更因為它與南昌城有著深厚的淵源。
為何這條路如此受關注?這是因為它不僅僅只是一條道路,還是一處古防洪堤壩。記者從江西省水利廳瞭解到,富大有路其實是在一處名為富大有堤的河堤上建成的。富大有堤歷史悠久,始建於唐初,前身是著名的“韋公堤”,是南昌城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防洪工程,千百年來一直默默“守護”著南昌。
現今,富大有堤的範圍有了少許變化,東起樂溫高速公路與紅旗聯圩交接處,西至贛江鐵路大橋南橋頭,全長17.368公里。不過,它的“職責”並沒有變,依舊是南昌市防禦贛江洪水的重要屏障。
唐初南昌城西遷
“襟三江而帶五湖,
控蠻荊而引甌越。”這是唐代詩人王勃筆下描寫的南昌城優越的地理位置。記者瞭解到,南昌有著“西山東水”的格局,自古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古諺語“七門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就是最好的佐證。
贛江貫穿南昌城而過,帶動了南昌城的繁榮。據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教授、南昌地方文化研究專家黎傳緒介紹,漢代初年剛建城時,南昌還是一座土城,範圍很小,原址在今天的湖坊鎮黃城村一帶。唐初,全國工商業發展起來,為了利用水上運輸的天然優勢,南昌城整體向西遷移至贛江和撫河沿岸。
西遷之後,南昌依靠贛江、撫河兩大水系發展商貿,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城市。然而,由於地處江西兩條主要河流——贛江和撫河的交匯處,每逢江河漲水,南昌城就會遭到水淹,百姓苦不堪言。

如今,南昌富大有堤的一部分已經改造升級為沿江北大道快速路。
修建韋公堤治理南昌水患
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南昌“迎”來了一位愛民如子、造福一方的“父母官”——韋丹。當年,韋丹受命出任江南西道觀察使。江西省水利廳文明辦主任、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佔任生對這段歷史十分了解,他告訴記者,韋丹到任後,率領百姓大興土木,尤其鼓勵達官富紳興建住宅,以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據史料記載,幾年後,南昌城新建民居1400棟。
“倒了魚尾閘,淹掉佛頭塔。”這是南昌城的一句古民謠,其中的“魚尾閘”在南昌西部,面臨贛江,今屬青山湖區京東鎮;“佛頭塔”則在南昌南部,今屬青雲譜區。從這句民謠可知,古時只要發大水,南昌全城及周邊地區都會被淹,因此,建造堤壩十分有必要。
據《南昌縣誌》記載,韋丹主政期間,對南昌的治水防災尤為重視,他致力於整修疏通河道、開挖湖泊蓄洪、建築河堤防洪。他組織民工於贛江險段築長堤12裡,建造了古民謠中提到的“魚尾閘”,開挖陂塘589處,可蓄水灌田1.2萬餘畝。因為韋丹主持修建了南昌城外的河堤,解決了歷年來困擾南昌的水患問題,所以百姓出於感恩和紀念,便將這一段河堤稱為“韋公堤”。
據佔任生介紹,南昌城的西面和北面臨江,過去人們把從將軍渡至滕王閣這一段稱為“撫河”,把從滕王閣一直向北延伸經過英雄大橋直至鄱陽湖的一段稱為“贛江”。當年韋丹“於贛江險段築長堤12裡”,就是今天“富大有堤”的一部分。
史上經歷多次決口
然而,韋丹修築的河堤並不是一勞永逸的,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韋公堤”建成後多次被沖毀,屢圮屢修。對此,《南昌市水利志》中有明確記載: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圩堤決口,知府祝瀚發粟700石,調集工役10餘萬人修築富大圩、大有圩約30裡。
記者查閱《南昌市水利志》發現,富大圩就是韋丹當年所修的堤,也稱官堤;大有圩則是後來民間陸續修建的,又稱為民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富大圩和大有圩連接起來,合稱為“富大有堤”。
記者瞭解到,歷史上,富大有堤曾多次溢水,清康熙年間,當時的縣令將自己的俸祿捐出來賑災,南昌城的居民紛紛效仿,也都將自己的財物捐獻出來用於修建、鞏固堤壩。富大有堤就是這樣在一次次決口和加固重修中頑強“生存”下來的。可見,富大有堤能夠存留至今,並非官府一力造就,而是官民合力的結果。
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準
儘管歷經眾多坎坷,但千百年來,富大有堤的存在讓南昌城居民免於水患。經過歷年來的修建,截至2002年,富大有堤從沿江路攔洪牆北端至安樂堤尤口止,全長16.696公里,更高、更厚、更長,也更加堅固了,達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佔任生告訴記者:“贛江水孕育了南昌城,而富大有堤阻擋了無數次洪災水患,就像一名守衛者,不分晝夜地守護著南昌百姓。”據《江西省水利志》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贛江南昌站水位至少有12次超過23米警戒線。其中,1982年贛江、撫河發大水,6月20日14時,八一大橋水位達24.8米,超過記錄最高水位0.48米,正因為有了富大有堤的頑強堅守和不分晝夜地強力排澇,才使得水災未波及南昌城區。
既能防洪也能“跑快車”
記者瞭解到,從2002年開始,富大有堤除險加固工程便在贛江畔展開,經過8年的努力,富大有堤堤頂的安全超高值加高加固至2米,並對堤基進行了防滲處理。堤頂裁彎取直地段建為綠化景觀,堤身背水面均用草皮植護,並結合城市道路要求將堤頂公路鋪平擴寬至20米。接下來的目標就是在安全的基礎上增加美感,建設富大有堤沿江景觀帶,使之成為江南最有特色的濱江商業景觀大道。
如今的富大有堤給人一種歷史厚重感和新時代重生的使命感。它靜“臥”在江畔,既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見證南昌城在歷史的車輪中不斷前行,又像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勇於改變、日新月異。
閱讀更多 江西晨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