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靜夜史的觀點是:3600顆手榴彈雖然看起來誇張,但是在實戰中可行性是相當高的!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2005年上映的電視劇《亮劍》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到10年時間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創造了我國影視劇收視的新紀錄。劇中一改我軍指戰員一絲不苟一身正氣的形象,而是以李雲龍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氣魄更有不足的飽滿形象,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亮劍》的成功掀起了抗戰劇創作的熱潮,不過後面的雷劇越來越多,所以很多人戲稱《亮劍》是抗日雷劇的鼻祖。

雖然經過了黃志忠等人的翻拍,但是老版李幼斌主演的《亮劍》仍然是不可超越的神話。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亮劍》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除了演員走心,劇情飽滿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裡面的戰例在歷史上基本都能找到原型。

而《亮劍》中圍攻山崎大隊的李家坡之戰,就是抗戰史上我軍著名戰鬥——關家堖之戰。

很多人說,李雲龍採用土工作業的方式靠近李家坡陣地,然後用3600顆手榴彈投入環形工事消滅山崎大隊這種設定很不科學。理由包括: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土工作業很費勁,鬼子不會坐以待斃;

獨立團人數不足,不可能對鬼子形成碾壓優勢;

在坑道投彈不現實,容易成為鬼子的活靶子;

邊區造手榴彈威力差,不能消滅山崎大隊等。

這些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不過作為一個優秀的軍旅作家,都梁不像抗日雷劇的作者一樣憑空臆想。作為一名出色的導演,陳健和張前不會像抗日雷劇的導演一樣胡編亂造。李家坡之戰有關家堖之戰的影子,但絕對不是關家堖之戰的歷史再現。

關家堖之戰爆發於1940年10月30日,是抗戰中百團大戰的第三階段一次最大的進攻戰役,由於戰場距離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很近,因此八路軍志在必得。此戰八路軍集合3個旅2個團的兵力,在副總司令彭總的督戰下,對盤踞關家腦的日軍岡崎支隊500多人進行圍殲。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但是由於武器裝備的落後,八路軍血戰2晝夜,仍不能全殲日軍。後因日軍援軍到達八路軍被迫撤圍,如果全殲岡崎大隊勢必能極大提振抗戰時期,鼓舞我軍民信心,所以此戰成為彭總心中的莫大遺憾。

《亮劍》中的李家坡之戰結果是取得了全殲的勝利,這多少有一些自我安慰的味道。

不過我們要明白,小說《亮劍》中的李家坡,和高山仰止的關家腦,絕對不是一回事!

簡單說來,因為都梁對戰場的一些設定,使得李家坡之戰和關家堖戰的情況有很大不同,而這樣的不同就讓八路軍更容易取得勝利: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1、李家坡是個平臺狀高地

在小說《亮劍》中,作者都梁已經交代過了,李家坡是一個平臺狀高地,上面是一個小平臺,四周是斜坡,山崎大隊在平臺上,八路軍各部隊在斜坡下。

由於老版亮劍的拍攝條件所限,並沒有完全還原小說中的戰場環境,以至於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李家坡的高地狀況。

晉西北屬於黃土高原,黃土塬廣泛分佈,就是這樣: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這和一般的山狀高地不同,一般的高地呈錐形,斜坡直接從山底延伸到山頂,據守高地的鬼子可以看到八路軍,而八路軍可以看到鬼子,鬼子可以利用火力優勢居高臨下對八路軍進行壓制。想挖坑道?不可能的!

但是都梁將這個地形改成黃土塬一樣的平臺高地後,一切就比較合理了。

首先山崎本人比較自信,他沒有將鬼子的環形工事火力佈置在李家坡平臺和斜坡的交界處(在新版《亮劍》中李雲龍和趙剛討論過,這個叫“稜線部”)。而是將火力點後退一些,使之距離稜線部有一定距離,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雖然犧牲了一定的射界,但是山下的八路軍同樣看不到自己,而鬼子則可以專門盯著稜線部,八路軍一露頭,立刻就可以進行火力消滅。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在小說中,這是導致八路軍圍攻多時卻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因為缺乏重武器,八路軍只能一波波往上衝,但是始終無法越過稜線部。

而李雲龍則另闢蹊徑,在斜坡上挖坑道,延伸到稜線部下面,然後將3600顆手榴彈扔進環形工事。

因為山崎大隊的環形火力點在稜線部以內,因此對坑道不能進行有效的火力壓制。

很多人說鬼子的迫擊炮可以對坑道內的八路軍進行較大殺傷,這沒有問題,畢竟迫擊炮的射角高,對坑道目標有很好的打擊效果。但是因為在射界之外,打擊效果肯定很差。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很多人說鬼子不會坐以待斃,等著八路軍吃掉自己,肯定會反擊。在劇中也交代了,旅長陳賡對獨立團進行了火力上的支援,甚至拿出了可憐的全部家當,而在小說中則是陳賡將所有炮火交給李雲龍使用,因此壓制日軍的反衝擊問題不大。

所以,不要說坑道不好挖,鬼子沒耐心之類的。因為在炮火覆蓋範圍外作業,八路軍有機會將坑道挖到距離山崎大隊30米的地方,然後讓山崎好好喝一壺!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2、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

二戰時期的鬼子陸軍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這一點李宗仁將軍在《八年抗戰敵我優劣之檢討》中曾有過評價:

“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日本將官一般都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作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所以,在偵知八路軍在挖坑道時,山崎大隊是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的,所以發起反衝鋒是必然事件。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不過問題是,經過程瞎子長達8個小時的不間斷攻擊,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山崎大隊也已經傷亡過半了。這是什麼概念呢?

日軍一個大隊的編制是1100人,包括30人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一個55人的炮小隊等。無論人數還是火力裝備都是非常強的!

但是,因為李家坡之戰取材於關家堖之戰,因此不能將山崎大隊視為一個完整編制的日軍大隊。關家堖之戰中,八路軍對陣的岡崎大隊,人數共有500餘人,因此山崎大隊的人數也應該在500多人。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而根據程瞎子向陳賡的彙報,山崎大隊傷亡過半,人數起碼傷亡200多人,滿打滿算,能夠拿起槍戰鬥的不會達到全員500人的規模。

而獨立團當時滿編是3個營,一個營360人,全團加起來超過1000人。李雲龍的戰術是摒棄添油戰術,全團一起上,從四周分散鬼子的注意力,爭取在最短時間突破陣地,不給鬼子反應的時間。

加上3600顆手榴彈的轟炸,鬼子的火力點必然受到一定的打擊。在傷亡過半、火力點殘缺,又全團衝擊的打擊下,山崎大隊扛不住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升。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3、山崎大隊絕對不是3600顆手榴彈消滅的

山崎大隊是被李雲龍的獨立團消滅的,但,絕對不是用3600顆手榴彈消滅的。

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影視劇中,都對這一點進行了解釋。在戰前動員會上,李雲龍說3600顆手榴彈只是讓山崎這個老小子“喝一壺”,並沒有說用3600顆手榴彈就將幾百個鬼子全部報銷。

之所以不敢說這樣的大話,一方面是因為李家坡平面大,鬼子散兵線長,不可能用手榴彈就全面覆蓋。另一方面,就說到抗戰時期我軍的痛處了,那就是我軍的邊區造手榴彈因為是手工打造,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手榴彈扔出去只能炸成兩半,根本不能起到殺傷敵人的效果。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然而,就是這樣的質量也不可能對八路軍各部隊敞開了供應,在小說《亮劍》中開篇就是李雲龍找後勤部長張萬和討要手榴彈的情節。李雲龍的意思,是要50箱,他地意思很清楚,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有總比沒有強!

但是張萬和表示只能給20箱,就是李雲龍拿老婆來換都不肯多給。而就這20箱還是李雲龍答應給他弄一把日軍指揮刀才達成的!

所以說,3600顆手榴彈只是開胃小菜,否則也不會有後面的精彩了。

根據李雲龍的部署,在兩分鐘內扔完3600顆手榴彈後,獨立團配置了突擊隊,小說中說是二營長帶隊,而不是影視劇中一營的張大彪。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獨立團突擊隊共20挺機槍,在手榴彈投擲完成後迅速進入戰鬥。小說中說因為鬼子在遭受轟炸後仍然能夠組織火力阻擊,由此可見鬼子的戰鬥力之強悍。而小說中說因為鬼子火力兇猛,擔任突擊隊的20名戰士在兩分鐘內全部犧牲。

而與此同時,李雲龍帶來獨立團全體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李家坡進行猛烈衝擊。因為八路軍不僅缺乏重武器,而且還缺少彈藥,所以不得不選擇在火力準備後進行白刃戰。這是抗戰時期我軍將士們不得不進行的選擇!也是李雲龍李家坡攻堅戰的重頭戲!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在影視劇《亮劍》中,對李家坡最後的戰鬥進行了詳細的刻畫。山崎本人被手榴彈炸死,沒有讓李雲龍實現與之決鬥的願望,但是李雲龍得到了軍刀,還了張萬和的人情。在日軍群龍無首的情況下,雖然日軍訓練有素,但是畢竟已經大勢已去,因此經過獨立團的浴血奮戰,山崎大隊被最終消滅。

所以說,在小說的設置下,實戰是可行的!

由此戰我們也能肯出我國軍隊和日軍懸殊的差距,向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們致敬!

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亮劍》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