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的我,看到這些物品,回憶滿滿,瞬間淚奔!


這個叫錄音機,八十年代初期盛行一時。有雙卡或單卡的,有單喇叭雙喇叭或更多喇叭。還有立體聲的。當時小年青手拿收錄機,行走在大街大路上,會吸引人們的注目。

這個叫飯盒,是鋁製的。當時在七十年代,工人上班、學生上學都會用飯盒裝好米或其他穀類,帶到工廠或學校飯。

八十代以前,沒有電子鐘的時代,如果家中有這樣一個座鐘,就是很富有的家庭。當時座鐘以“三五”牌最為有名。

改革開放初期,擁有這樣一個半導體收音機就很不錯了,一般在三十元左右。如果帶有短波的,就更上檔次。一開始是用電池,後來能交直流兩用。

蘆花鞋,也是草鞋。不過做到腳踝,不像草鞋漏空。在草繩中加了蘆花,所以鞋面上都是毛茸茸而灰白色的蘆花,因此而得名。

蓑衣,用一種叫蓑草編織成的可以遮雨的雨具,外形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下雨時在農田裡幹活就穿上。

這個叫衛生箱,是六、七年代農村大隊衛生站醫生出診時用的。放聽診器、體溫計、基本的藥品,背在身上就能出診。

這個小揹包在七十年代很珍貴,當時是部隊戰士用的,後來社會也有了。當時沒有其他式樣的揹包,條件好的初中、高中生上學基本上都用這種挎包。

這個叫假領子。在七、八十年代物質不豐富的時候,人們為了追求時尚,在春、秋、冬天的時候,用這種假領子穿在身上,就會讓人以為穿上了襯衫。

這種煤油燈,在七、八十年代還是比較好的家庭或單位才會用。當時煤油緊張,燈罩易碎。

這個叫馬燈。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生產隊或船上用得比較多。也是用煤油。可以拎在手上走路,不會被風吹熄,起到照明的作用。

這是竹子做的熱水瓶外殼。六、七十年代物質不豐富,塑料製品很少。

九十年代前的糧票。當時購買米、面製品是要用糧票,按票供應。糧票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使用的糧票。

這個是糧油供應證。在計劃經濟時代,城鎮戶口人員的口糧、食油供應就是憑這個供應證供應。按照工種、年齡確定每個月的供應量。

這個叫工作證。九十年代前是對單位裡的人員身份的一個證明。正常外出的人員,必須有這個工作證和單位介紹信,才能在外地出差住宿、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