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是一年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此時北斗指向西南。

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

立秋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三候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一候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二候白露生。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颳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使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秋老虎”來了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後,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

它是指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到15天。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風俗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

曬秋

江西、安徽等山區,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每到立秋時,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場景,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曬秋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評為“最美中國符號”,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貿易大會。

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等。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節目助興。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

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秋田娛樂

秋忙前後,農事雖忙,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裡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

等到除夕,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你的家鄉,在立秋這天,又有哪些習俗呢?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