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治水文化 弘扬东圳精神

莆田文明网8月22日讯 站在东圳水库坝头,水库风光尽收眼底,山环水绕、山水相依,波光潋滟、烟波浩渺。在坝头右侧是已建成的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室外文化园,文化园的凉亭上可以看到“思源亭”三个字,时刻提醒后人谨记饮水思源,不忘六十年来,为建设东圳水库昼夜奋战、无私奉献的干部群众。

公而忘私一心为民 治水文化一脉相承

莆田治水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虽屡遭水患,但古今水利功臣前仆后继、精诚治水,使水患变为水利,造福桑梓。在《莆阳水利功臣谱》中,就记载着古往今来的24位水利功臣,他们虽身处不同年代,但公而忘私,求民利而不求名利的治水精神却一脉相承。其中,有唐朝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的吴兴;有宋朝变卖家产、创筑溪陂的钱四娘;有明朝献出俸禄、筑坝开渠的郑瑞星;有清朝修筑海堤、募建桥梁的江春霖;还有唯一的一位当代功臣,那就是莆田第一任县长原鲁山。

解放初期,莆田水涝旱灾严重,据记载,从1952年到1956年的4年时间内,莆田南北洋就遭遇4次旱灾、8次水灾。为了更好地蓄洪防洪、保障供水,解决旱涝灾害,莆田县委、县人委下定决心建设东圳水库。

1958年6月, 莆田成立了东圳水库工程指挥部,由原鲁山担任总指挥,东圳水库正式开工建设,原鲁山带领着全县200多名党员干部、10多万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住着临时搭盖的草棚,用锄头、等简陋的劳动工具,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筑坝,仅用22个月,完成了东圳水库建设任务。常太镇人民为支持东圳水库建设,2659户13000多库区人民仅用2个月就主动迁移完毕,创造了罕见的和谐移民范例。

东圳水库的建成,大大提高了上游的蓄洪能力,减轻了下游的洪涝灾害,为莆田150万人提供有效的饮水保障,还发挥着灌溉、发电、观光等综合作用。2017年,原鲁山事迹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全国优秀县市长栏目中展播,并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材,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

铭记先贤激励后人 打造东圳精神教育基地

为了更好地发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东圳精神,激励党员干部群众戮力进取、奋发创业,莆田市于2017年11月20日动工建设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并提出将其建成“精神家园、人文景观、生态休闲”的目标要求。

东圳精神教育基地是集缅怀激励、教育警示于一体的大型廉政文化工程,基地总投资788万元,建设在东圳水库坝区内,建设内容包括室内展示馆和室外文化园。和传统展馆不同的是,该展示馆不仅展示了大量的老照片、旧物件和原始资料,还建设了弧幕展示系统,可通过弧幕播放《和人民想在一起 干在一起》等纪录片,再现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注重模拟情景,建设了仿真工棚,展示当年建设东圳水库的劳动工具、装备,使参观者移情入景,真实体验当年的劳动场景。而在室外文化园,建设了雕塑、凉亭、展台等设施,使参观者尽览秀美山川,真正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目前,东圳精神教育基地和木兰溪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木兰陂、镇海堤等项目共同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参观游览的干部群众,有效发挥着传承治水文化、弘扬治水精神的重要作用,励策、教育着干部群众不务虚功、实干苦干,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莆田市水利局 陈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