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愛國不是套路

《紅海行動》---愛國不是套路

《紅海行動》是根據也門撤僑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完全不亞於《血戰鋼鋸嶺》這樣的好萊塢大片,讓人相信中國也可以拍出好的現代戰爭片。

《紅海行動》是屬於節奏很燃的電影,從頭爆到尾,全程打了雞血一般,甚至很多時候讓人想暫停一下,休息一會兒再看,否則來不及欣賞回味。當然,比起一些爛片。讓人無聊得想玩手機好。感謝林超賢導演,是他用精湛的導演功力,拍出了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的佳片。

《紅海行動》---愛國不是套路

在觀影前,我留意了下豆瓣評分8.5,好於97%的國產片。《紅海行動》是春節檔評價最高的一部電影,我都有點驚訝。畢竟以大家對國產片審美的嚴苛,很少有能夠達到如此高分的片子。

1、真實的戰爭

看慣了好萊塢式的孤單英雄,主角出馬,擺平千軍萬馬。《紅海行動》抹去了“超級英雄”主角光環不死模式,改成了團隊作戰,有受傷有犧牲,這樣更能讓觀眾信服。我個人比較喜歡《紅海行動》中的刻畫描述,顯得更真實些。

  • 比如汽車爆炸後,把戰友從沙土中拖出來,無比震撼;

  • 比如狙擊槍發射子彈、坦克發射炮彈的慢鏡頭,完釋暴力美學;

  • 比如恐怖分子讓脅迫百姓充當人肉炸彈、直播割喉,恐懼席捲全身;

英雄們也是人,會哭會笑會憤怒也會害怕,不完美,卻更可親可愛。比如觀測員李懂是狙擊手的“眼睛”,在戰鬥中觀測敵情與方位,即時反饋給狙擊手。但李懂卻害怕橫飛的子彈,看到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屍體會嚇得癱倒在地,懷疑自己不配擁有與隊友並肩作戰的資格。

《紅海行動》---愛國不是套路

不以貶低反派能力的方法來突出主角們的優秀,狹路相逢勇者勝。《紅海行動》沒有為了突出正面主角,大幅弱化反面角色。恐怖分子中有一個愛吃乾果的少年狙擊手,他正面硬懟蛟龍突擊隊的狙擊手小組,不落下風。準確說,他幾乎以一敵二,沒有臺詞,靠肢體語言和眼神來變現人物角色,滿滿都是乾貨。

2、國家的溫度

有人說《紅海行動》是個愛國主義洗腦片,向大家灌輸國家至上的概念。但我想說,愛國並不是口號,它是我們值得我們相信的。網絡上有一張照片讓我印象深刻。圖片的背景是敘利亞邊境難民營中,攝影師的鏡頭對準小女孩時,女孩以為鏡頭是把槍,舉起雙手,表示投降,請求放過。國破家亡,沒人能保護她,令人心酸。

《紅海行動》---愛國不是套路

國家並不只是冰冷的機器,它也會有盡責盡心的一面。儘管政府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但是關鍵時刻,把我們當親人的還是自己的祖國,不是美國大叔,更不是韓國歐巴。

《紅海行動》---愛國不是套路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小時候我不理解那些軍人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打仗,甚至一度懷疑是過度渲染。為什麼要讓家人承擔失去自己的風險?難道軍人真的不怕死?

隨著閱歷的增長,我逐漸明白了,有些事情,有些人,值得我們用生命去守護。電影中的主角們也怕疼怕死,但他們寧願犧牲,只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

《紅海行動》中影片要訴諸的主題——無論何時何地何處,祖國是永遠的後盾。傾盡特種部隊的全力去營救一箇中國人質,更多時候是在建立對國家的責任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會被祖國拋棄,哪怕你只有一個人。而赤裸裸的戰爭慘烈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生在一個安穩的社會、和平的國度,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03 小結

《紅海行動》---愛國不是套路

《紅海行動》是一部優秀的國產槍戰電影,雖然距離經典還差一些深度。《拯救大兵瑞恩》是對人性的追問;《血戰鋼鋸嶺》是對信仰的堅守。總之一句話,它們都引發了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對自己的審視。但比起藝術上的表現,國產電影更加需要務實。先抓住觀眾的眼球,再去激發觀眾的同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