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叫的模樣

驢叫

驢叫的模樣

驢叫的模樣

黔之驢靠身材高大、聲音宏亮,讓老虎非常害怕。然而,老虎也不是等閒之輩,它反反覆覆地對驢觀察後,發現驢除了亂踢和大叫之外,並沒有什麼特殊本領,就一躍而起,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驢肉。

但是,由於驢耳朵里長滿了驢毛,阻塞聲音,造成消息閉塞,其他驢並不知道黔之驢已經葬身虎腹,繼續把亂踢和大叫當絕活,對老虎無所畏懼。

這不,驢又叫了。

那聲音,高亢中夾雜著粗糲、挺拔中夾帶著顫音,將夏天燥熱的空氣撕扯得七零八落。

驢的叫聲非常放蕩,叫起來,形象也有點不雅。

你看,驢頭高昂,長臉吊起,門齒畢現,肚皮收放,四蹄彈登,最誇張的兩隻耳朵高聳傲立,像一對的伴奏銅鈸。

不雅的驢叫,難免讓人心裡噁心,但驢認為很雅,很有英雄氣概。

有時,驢還附庸風雅,叫喚時帶點抑揚頓挫,頗似背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驢自認為是英雄,高叫“青山依舊在”。

甚至,驢故作鎮靜,“古今多少事,都付叫聲中”。

但是,驢畢竟是驢,有點蠢。不是嗎?驢偷吃了莊稼、踐踏了綠地,人類就會說:“你這蠢驢!”

自作聰明的人類賦予驢的命運常常自相矛盾、南轅北轍。比如,以“驢叫”比喻虛張聲勢、不學無術、草包一隻、蠢貨一個的成語自然是“黔驢技窮”。也有把驢叫當作獨門利器而屈人之兵的,公元前波斯人與斯奇提亞人交戰,每仗必輸,統帥急中生智,便想出一個妙招:當雙方再度出手時,一群毛驢突然嘶鳴著衝進對方陣營,從未見過驢的斯奇提亞馬群驚駭大亂,戰局在驢叫的一瞬間徹底扭轉。驢叫的場合不對,會誤了自己性命;驢叫得恰當其時,又會救了一隊敗兵。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面,充滿著哲學思辨。

歷史上,驢曾經無比榮耀。

史載,驢是匈奴人飼養的家畜,不是漢地產物,最初是作為貢品進貢給東漢的皇帝。既然是貢品,自然是皇上的珍玩,下班之後關起門來在宮中開驢車都能引發京都時尚。

《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則故事:東漢末年名士王粲喜歡聽驢叫,下葬的時候,曹丕致悼詞,他提議,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王粲今天倒在工作崗位上了,我們就以王粲喜歡的學驢叫的方式表達我們的哀思吧。於是,每個人都學了一聲驢叫。一時間,曠野之上,彌散著驢的悲鳴。在後漢,孝子戴良為了讓喜歡聽驢叫的母親高興,也常常學習驢叫,逗老孃開心。

那時候,這就類似於今人對於香車美女以及奢侈品的追逐了。

拿破崙有句名言:讓驢子與學者走到隊伍中間。呵呵,在拿破崙看來,我們所認為的“笨驢”真和人類的精英平起平坐了。

現在的驢,已經沒那麼尊貴,當沒人用驢拉磨、拉車,沒人騎驢,特別是沒人喜歡聽驢叫的時候,誰來豢養它們?

如今,驢的招牌節目是伸長脖子叫,表演時間長了,真的成了老叫驢,引得國人鬨堂大笑。有人說,驢日的除了叫喚有啥本事?出場費比人還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