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藥暴漲99倍,誰是幕後黑手

近日,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網發佈一則預警通知,涉及81種不能正常供應配送的藥品,其中12個藥品由於原料、企業生產線改造等原因造成產能不足;13個藥品由於採購不到原料而停產;17個藥品以原料藥價格上漲、中標價格低為由,不能正常供應。

原料藥暴漲99倍,誰是幕後黑手

不久前就有藥企採購、銷售人員向媒體表示,由於原料藥被經銷商壟斷,用於治療鼻炎、皮膚黏膜過敏等的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小編前些日子皮膚過敏還買過這種藥,效果挺好,以後恐怕吃不起了)原料藥一個月漲了58倍,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這或涉及1000億元規模成品藥市場的正常生產與銷售。

原料藥暴漲99倍,誰是幕後黑手

小編購買的馬來酸氯苯那敏片,一盒大約5塊錢

8月7日,一位藥企負責人指出,近兩年原料藥因環保等因素價格上漲較多,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原料藥企業的壟斷。此前康恩貝董事長鬍季強、羚銳製藥董事長熊維政均表示,因原料藥企業審批數量少,供不應求,一些企業開始形成聯盟進行壟斷,人為抬高原料藥價格。

壟斷導致價格暴漲

三年前,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浙江某藥企的負責人胡坤(化名)廠裡的採購員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說以後肌苷(一種用於白細胞減少症、各種心臟疾患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的原料藥)供貨都跟他聯繫,他們是“全國總經銷”了。

“開始我們以為是詐騙電話,結果跟原本供貨的原料藥廠一聯繫居然是真的。”胡坤忍不住吐槽說,“總經銷”不過是個名頭,“實際上就是壟斷,全國肌苷原料的生產企業不過兩三家,所有供應都被他們捏在手裡。”

肌苷被“總經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漲價:2015年7月,肌苷價格從92~95元/kg一下子漲到200元/kg,漲幅超過100%;今年7月漲到600元/kg。三年漲了5倍。

“兩年前我見過他們一次。”胡坤說,通常這些總經銷商都是通過電話或微信與製藥廠聯繫,甚至籤合同都由第三方出面,“這樣就算出了問題,追究不到他們頭上。”

那次見面是因為對方想壟斷胡坤廠裡生產的一種肌苷產品。原本這個等級的商務談判用不著胡坤出面,但他借銷售副總的名頭偷偷參加了:“我就是想知道躲在幕後搗鬼的到底是什麼人。”

來人一口湖北普通話,說起製藥一問三不知,給出的條件卻相當優厚。“對方要求包銷,供貨價給我提30%,合同期兩年。”後來胡坤才知道這基本是總經銷商們的“模式合同”:包銷兩到三年,供貨價漲30%~50%。很少有原料藥廠會拒絕這樣的條件。“一不用擔心銷售,二能多賺錢,誰不願意?”

現在的市場已經跟三年前不同,胡坤手上的原料藥壟斷清單從2種變成了5種,看趨勢還會更多。其中馬來酸氯苯那敏,被壟斷後價格從400元/kg飆升到23300元/kg,一個月裡漲到58倍。

為什麼不另尋供貨渠道?“我也希望另有渠道!”

國內擁有馬來酸氯苯那敏原料藥批文的生產企業只有6家。“但實際上真正在生產的只有兩家。”胡坤坦言,批文閒置是很常見的情況,“原料藥市場一直供需波動不大,價格穩定,基本上兩三家大藥廠佔據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因此壟斷市場、操縱價格變得比較容易。”

馬來酸氯苯那敏“被總經銷”就是典型的例子。去年12月底,瀋陽新地被舉報違法違規生產馬來酸氯苯那敏,後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查實,被收回GMP證書。此後,河南九勢藥廠一家獨大。

“當時業內就傳言撲爾敏要被壟斷了。”兩個月前,這種擔憂變成了現實。5月份時,採購員去訂貨,從河南九勢拿到的不是原料藥,而是一個總經銷電話,“我們沒有經銷權了,拿貨找他們”。

58倍的原料藥成本漲幅,估計很多藥企的生產都將受到影響。“雖然撲爾敏是小品種原料藥,但生產的成藥都是抗過敏、抗感冒的平價藥,背後涉及近千億元的市場需求量。”胡坤說,他們廠由撲爾敏加工的成品藥出廠價也不過1塊多,如果成本上升那麼多,他只能暫時停產。

業內人士稱,原料漲幅過快,藥企要麼停產,要麼漲價,最終都是老百姓買單。

小編查詢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用馬來酸氯苯那敏直接命名的藥品批文有421個,含有馬來酸氯苯那敏成分的藥品批文則超過2100個,其中就包括鼻炎片等用量很大的常用藥品。

小品種、大用量,也是總經銷商們挑選目標時的兩大準則。“小品種,意味著這種原料藥的生產企業不多,容易商談,大用量則說明獲利空間大。”

然而這種情況逐漸惡化。在最新被壟斷的原料藥品種中,“葡萄糖”赫然在列。葡萄糖是一種涉及藥品批文近5000個的大品種原料藥,單葡萄糖注射液一項每天的用量就不計其數。“我沒想到他們的膽子會那麼大,連大品種原料藥都敢炒。”胡坤說,他聽到的最新消息是連做葡萄糖吊瓶的玻璃瓶生產企業都有人找上門去談“包銷”了。

幾天後,胡坤在朋友圈裡發出了一張最新的原料藥漲價表,目錄表已經從當初的5種,變成14種。

最高漲幅紀錄被刷新:苯酚從230元/kg漲到23000元/kg,漲99倍。

政府出手箭在弦上

實際上,國家發改委此前就曾明確表態稱,醫藥企業擁有市場支配地位並不違法,但擁有市場支配地位以後,企業的行為是受到嚴格控制的,不能濫用支配地位破壞市場競爭。“比如原材料都在你手上控制,別人都要購買這種原材料生產某種產品,這時候你大幅度提高價格,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或者要求你的下游企業瓜分市場,各自為政,大家共同謀取特別大的利益,這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就發佈了我國首個《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明確了相關經營者不得就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實施捏造散佈漲價信息、囤積居奇、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等違反《價格法》的行為。

國家發改委明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還將持續調查、評估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市場總體競爭狀況,根據執法實踐適時更新實施《短缺藥品和原料藥經營者價格行為指南》,未來將進一步規範短缺藥品和原料藥市場行為,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建立藥品購銷的公平市場環境,進一步恢復該領域的競爭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多位藥企代表、委員表示,針對市場用量小、容易出現供應短缺的小品種,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協調,推動上游原料藥企業和下游製劑企業組成藥品生產聯合體(藥聯體),實現一批短缺藥的穩定生產工藝,通過藥聯體的建設,製劑企業可獲得穩定的原料藥貨源,通過規模採購降低價格,同時,原料藥企業可實現穩定生產和銷售,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藥品供銷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