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例行鉴定,一张陈旧麻布,一段凄美爱情,牵出一幅罕佚名画

公元2004年的一天,中国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杨新先生接到一个收藏界的藏友的电话。声称他手上有一幅五代著名僧人禅月大师贯休的真迹古画,让他过来鉴定一下。

贯休,是唐朝末期中国最著名的诗画僧人,他画的罗汉像奇崛怪异,夸张奇特,让人触目惊而又赞叹不已,被当时的文人誉为“旷世之作”。

可以说他的画作代表着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绘画水平,因此他的画一直备受后世的推崇,而苦苦追寻一千多年而不得。他的画作非常稀少,每一幅都价值连城,但是至今没有他的真迹能够流传下来。

一次例行鉴定,一张陈旧麻布,一段凄美爱情,牵出一幅罕佚名画

一听是贯休大师的真品,杨新马上就动身乘车前去察看了,因为他知道这位一千多年前就名满天下的大师真迹至今没有被发现,而这位藏友竟然说有贯休的古画,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兴奋,所以他马上处理掉手上的工作,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去了。

杨新来到这位藏友的家里终于见到了这幅传说中的古画,正是在中国失传了1000多年的《十六罗汉图》。

罗汉像画在一块表面看起来显得十分粗糙的泛黄麻布上,一看上去就知道是年代久远的古物,只见此画画风粗野凝重。笔划、型格、材料都与我们常见的古画很不相同。杨新拎一拎,发现它的分量异常沉重,不同一般。

一次例行鉴定,一张陈旧麻布,一段凄美爱情,牵出一幅罕佚名画

这幅古画对罗汉的骨骼肌肉高你起伏的描画非常逼真,运笔富于变化,线条粗细纷呈,自然顺畅。画中的罗汉眼珠下视,眉毛稠密,脸色天然。

画家对罗汉的座椅描绘更是着墨很浓重,因此看上去粗犷壮实,稳如盘石……杨新当场判定,这张画很可能是真迹!

为了最终确定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杨新在经得古画持有人同意之后,从画的背面剪取了一点画布材料前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请专家们用最新的科技来鉴定这幅图的材质和年代。

一个月之后,鉴定结果出来了检验报告显示:从这张画布的组织结构、表面处理、织造工艺、纤维产地等来看,此画作材质的确是唐朝末期五代时的丝织物——麻布。

一次例行鉴定,一张陈旧麻布,一段凄美爱情,牵出一幅罕佚名画

后来又经过故宫博物院多位权威专家反复认真的考核和评估鉴定,最后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幅罗汉图的确就是贯休的真迹。

这一发现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扔入了一枚巨大的炸弹,掀起滔天的巨浪,震惊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学术界,大家都纷纷猜测这幅画是怎么来的,是来自哪里的?为什么经过了差不多2000年仍然保存得如此完好?

面对这么多人的疑问,起初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友三缄其口不肯说出真相,后来经不起大家的再三追问,他娓娓的道出了一个让人感动的凄美爱情故事来。

一次例行鉴定,一张陈旧麻布,一段凄美爱情,牵出一幅罕佚名画

上世纪60年代,他的父亲正在读高中,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活动却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父亲就被迫罢学闹革命,并响应了当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的号召,乘了几天几夜的绿皮火车,来到了四川的藏族地区进行了劳动锻炼。

当时,父亲入住了一户藏族同胞的家庭,跟他们同吃同住,帮助他们做放羊赶马等等各种繁重的劳动。

就是在此时,他认识并喜欢上了这户家庭的一个藏族姑娘巴桑卓玛,这是一位美丽善良,勤劳而又勇敢的藏族姑娘,她对这位知青也暗生情愫。两人在耳鬓厮磨的劳动当中,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更加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一次例行鉴定,一张陈旧麻布,一段凄美爱情,牵出一幅罕佚名画

然而,藏族姑娘的父母却不同意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经过多次的谈判和反抗都无济于事之后,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不能改变的现实,被迫分开了。

后来,父亲在返回城市的时候,藏族姑娘就送给了他这幅据说是他祖传的古画作为信物,让他永远记住她,然后就两眼汪汪的转身走了。

然而这一别就成永诀了,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位藏友的父亲也在2004年去世了,并且把这幅画作为遗产留给了他。

这就是这幅古画之所以能够横空出世的来龙去脉了。

经媒体报道之后,大家都大为兴叹,想不到这幅稀世国宝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真让人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