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要致敬經典?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絡播客節目《亦談亦唱》,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請聯繫作者。)

去年,我被一個叫曾得鈞的人吸引了。因為他做了一件挺普通但也挺牛逼的事。

曾老師是50後,他在青年時經歷的那個年代,並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的精神產品,更沒有如今這麼發達的信息通道,那個年代的人,最奢侈的享受就是聽廣播了。1963年,曾得鈞在小學參加一次擁軍活動,在一位老紅軍家才第一次看到收音機。

曾老師做的最牛逼的一件事不是因為他做了一輩子音響,而是因為在2014年幾乎大部分年輕人都已經擁抱互聯網放棄傳統的信息接收方式的時候,他推出了自己手工製造的“貓王收音機”。

我們為什麼要致敬經典?

其實,在很多人看來,收音機已經是過時的玩意了,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經典的產品。更何況,很多經典的聲音,當年都是從收音機裡傳到很多年輕人耳朵裡的。

我是70後,幸運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在青春期,基本上都經歷了一個流行文化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上個世紀末和這個世紀初的十幾年,也是視聽媒體佔據我們生活最為重要地位的十幾年。

我在廣播媒體工作了20年,也有幸在一個盛產經典的的年代,正巧成為了一個可以用聲音,為大眾表達生活態度和情感喜好的主持人。

當經典的年代遇上經典的作品,就會成就一代人。

我們為什麼要致敬經典?

當然,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是有道理的。

首先,經典的作品一定是質量過硬的好產品。無論是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還是電影《英雄本色》,或者諾基亞7610和蘋果4,甚至連永久牌自行車和任天堂的紅白機,都具有這樣的特徵。他們承載了創作者的匠心和使用者最深刻樸素的使用體驗,在這些經典作品和產品裡,凝聚了創作者的智慧、勞動和時間,並且直接滿足著某個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或物質需求,直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其次,經典的作品承載了使用者或用戶的情感和記憶。就拿收音機來說,儘管現在很多年輕的人已經不再熟悉這種東西,但是對上個世紀度過了青春期和青年期的那幫人來說,收音機就是童年裡最好的玩具。我們聽過的所有新聞、兒歌、評書、相聲、直到流行音樂等等,幾乎都來自那一臺收音機。有時候我們懷念某一個時代,懷念小時候的生活,能想起來的也許並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卻常常是那些伴隨在記憶裡的小物件、小夥伴和舊時光。我們懷念的既是那一種簡單純粹的美好,更是在懷念那個單純樸素的自己。懷舊是永遠的話題,對哪一代人都一樣。

去年,一個同樣和我一起做互聯網音頻播客節目的老同事告訴我,曾得鈞先生和20多位音樂人以及電臺主播,共同發起了一個活動,叫“電臺復活節”,2017年是第一屆,去了撒哈拉沙漠,今年8月18號又要開始第二屆,地點在敦煌。其實,這個“電臺復活節”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向廣播致敬的活動,也和其他一些音樂節有所不同,這個活動本身的核心在於“重塑聲音的價值”,換句話說,他們要致敬的是那些經典的聲音以及為發出這些聲音所努力的人們。

我們為什麼要致敬經典?

那麼很多年輕的朋友可能會問了:什麼是經典的聲音呢?是The Beatles、Bob Dylan,Michael Jackson,The Rolling Stones,還是華語音樂世界裡的羅大佑、鄧麗君、梅豔芳、張國榮、譚詠麟等等?

這些當然是。但更重要的是,經典的聲音本身不僅僅包括這些作品以及他們的創作者,還包括創作經典的文化氛圍。當年的音樂是不是受歡迎,一方面看它的專業價值,另外一方面還要看它的市場反應,那些經典的音樂人,當年一張唱片是可以賣到幾百萬張的數字的。而創作、傳播、收聽這些聲音的環境,也相對更加專業和優渥。即使是當年,在以商業為主導思路的香港和臺灣,流行音樂領域也依然有一大批嚴肅誠懇的音樂人和專業度相對較高的媒體和樂評人,受眾是可以聽到、看到一些專業級別的音樂評判的,並且也願意為自己鍾愛的音樂人和唱片買單。所以創作者、傳播者、評價者和受眾就可以形成一種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的文化氛圍,這對經典作品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最近這幾年,互聯網視聽渠道越來越豐富,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再習慣使用傳統的收音機來接收信息和收聽節目了。這很正常,因為便捷和迅速永遠是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所以很多廣播電臺也失去了過去的風光。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把傳統電臺的下滑歸咎為互聯網的興起,其實也不太公道,因為真正優秀的、有內涵和質量的節目正在減少。

我們可以在傳統廣播節目的找一找,資訊、話題、大白話的閒聊天、不好笑的笑話,還有一首接一首像機器一樣毫無梳理的流行歌曲,是不是傳統廣播大部分頻率的節目常態?那些真正熟悉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有著大量豐富多遠化收聽經驗的主持人,越來越少。

說到這裡我要再提一下剛才說到的“電臺復活節”,因為這個活動本身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拿出有質量的好聲音,所以他們的發起者裡面有很多專業的電臺音樂節目的主持人,也有一些發燒友級別的音樂愛好者,甚至有的人已經在這個行業或領域裡工作了十幾年二十年,即使我不提他們的名字,大家也可以從網絡或是各大音頻網站的顯眼位置找到他們的名字。而在今年的電臺復活節上,我們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

我們為什麼要致敬經典?

所以我們說什麼是經典?經典不僅僅是一個作品或一個人,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判斷方式,是一個人的審美品質。經典在時代潮流中佔據著一個重要位置,而且這個位置是通過文化自覺、價值體現、藝術修養和市場需求共同培育出來的,沒有文化氛圍的社會環境或是藝術環境,是很難誕生經典的。

最後,迴歸到個體的角度。很多人可能覺得,經典的東西是不是已經越來越少了呢?我們現在的文化環境是不是越來越浮躁以至於很難再產生經典了呢?說實話,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恐怕需要一點時間來證明,也許幾十年之後,我們現在的一些作品就是那時候看來的經典。

但是有一點,對待過去的那些經典,還是應該保持一種理性和尊敬的態度,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提高審美的寬度,同時也是對文化氛圍的一種養成,而這種文化氛圍不僅會滋養 一個人的心靈,還會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做人做事的方式。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抖音小視頻和網絡口水歌可以打發更多無聊的時間,但絕對成就不了一個人的文化和修養,低品位的生活帶來的,表面上是閒散自由的生活態度,其實更多的是對一個人精神的降維打擊。更嚴重的是,這種文化修養上的降維打擊還可能遺傳。

一個人,活成什麼樣,過成什麼樣,都在這個氛圍裡被潛移默化的改造和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成為庸俗的一部分,也可以成為經典的一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