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娘化」,是一種病嗎

“娘化”指的是將任何事物賦予女性的外貌、性格、裝束等的一種過程和行為。現在所說的“娘化”現象,一般指男子穿著女性服飾或進行裝扮後達到女性化外貌。

萌系娘化是隨著現代ACG次文化和萌文化發展而興起的,但男性的“娘化”現象並非現代才有,幾百年前裙子、高跟鞋、靴襪、也是歐洲男貴族的必備品。中國古代也有習慣撲粉,焚香,好清談、美衣膚的美男子。三體中甚至預言“幾百年後男性的外表看上去已經和女性沒什麼區別”

逐漸顯性的“娘化” 男生女生“一起喵喵喵”

雖然“鮮肉”不再是媒體和網友感到新鮮的詞彙,但不可否認鮮肉文化影響了很多人的審美。男性的社交媒體形象也體現了娘化的趨勢,例如抖音中的很多男性,頭像是自拍剪刀手,喜歡嘟嘴與wink,都會化妝打扮,把可愛甚至性感演示到極致。

娛樂圈中顏值高的奶系idol熱度不下:偶像練習生,可甜可鹹,必備賣萌屬性……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之前的鮮肉,還是現在的奶系,都反映著一種新的男性審美風尚,即:長相精緻、年齡偏小、會撒嬌賣萌。如果說之前女性對男性的審美還是囿於長久以來的男性價值觀之中。如今的趨向便展現了以女性為中心,對男色的欣賞和消費,將男性的“顏值”置於審美的核心。不可否認,這—撥以女性為主體的審美風尚也在某種程度上重塑著男性的形象。

男生也分得清口紅色號

養貓,化妝,追劇,P圖……這些看似女性化的生活習慣漸漸沒有了性別的差異。除了護膚,男性整容整形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中國美髮美容業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包括隆鼻、去疤、割雙眼皮、去眼袋等這些整形美容項目,也已不再是女性專利,男性顧客已佔美容總人數的三成左右。而男性美容年平均消費額最低在一千二百元人民幣左右,一般在四千元左右。

男性的角色認定逐漸多元,不僅僅集中在孔武有力、陽剛之氣。打扮也便不是女性的特權。在消費用品中,就連女性用品、美妝代言人也不再是女明星的專屬:張藝興替代了藥妝品牌;鹿晗了代言法國歐舒丹;楊洋代言嬌蘭口紅;霍建華代言的SK-II……市場的反饋也表現了對這一現象的積極態度。

男友也會“嚶嚶嚶“

詞彙是語言中發展變化最為活躍的部分,它能敏銳的反映人們思維的變化。小奶狗,姐弟戀逐漸流行,網絡中很多人曬出男友賣萌撒嬌的聊天記錄,小奶狗類型男友甚至成為很多男生對自己的標榜。

從最初的抗拒與鄙夷到如今的網絡熱詞,喜歡在戀愛中撒嬌,聊天喜歡用疊字賣萌的奶狗男友備受追捧,男友力,安全感不再是男友的必備條件。既然化妝打扮不是女性的特權,那體現在戀愛關係中,小鳥依人,可愛軟萌便也不是女性專屬。

男性娘化的原因

女權運動引發男色消費

一直以來,由於女性的弱勢地位,“女色”總習慣被作為被消費的對象,“尤物”等便是一種以男性為中心的稱謂。

但是在現代社會,女性不再安於家庭主婦的生活,她們走出家庭,努力工作,從而獲得經濟獨立。女性獲得經濟獨立之後,自然會在話語權方面有所體現。在消費文化盛行的今天,“男色”自然作為一種與“女色”相對立的物品被消費。

對娘化男性的接受背後是女性話語權的崛起,亦是女性主義在現代社會,在新媒體時代再次甦醒。消費社會本質是“萬物商品化”,利益是其最終的驅使。鮑德里亞口中的身體消費如今已不僅僅侷限於對女性身體的消費,也觸及男性。讓媒體大呼“男色時代的到來”,則是對男色消費的最好證明,也是男性娘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性別多元論下的性別重構

社會中對性別常常帶有標籤化,首先是男,女,然後是男性屬性,女性屬性。男女二性本是生理上的描述,只有生理上的顯著差異,才能幾乎涵蓋到所有人。如若將性別劃分擴展到心理,外表,行為等層面,便存在諸多漏洞,不無荒唐。其根本原因,是性別二元論在生理以外範疇的本身存在的侷限性與不合理。不合理的事情,不可永久存在。

因此當不僅用生殖器官去衡量一個人的性別和性別屬性時,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便導致了性別的多樣性,這裡要提到社會性別,它有別於生理性別,指的是自身所在生存環境對其性別的認定,是社會規範與個性表達的動態博弈,反映了社會的張力。在社會性別的基礎下,人們可以選擇追求或不追求自己與群體相似,娘化的男性或男化的女性便都是正常的存在。

社會穩定後的思想進步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處於戰爭狀態中,社會中粗野血性會隨著承平日久而逐漸減少。古代的魏晉時期也有過娘化的風潮,推崇纖細瘦弱,風雅俊秀的美男子,例如何晏,嵇康。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社會在五胡亂華之前都比較穩定,士大夫們做官靠血統,日子過得尤其自在。因此在告別了動盪貧困年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現如今,思想也開始進步,娘化也不再受那麼多的批判。

少年娘則國娘?

雖然“少年娘則國娘”這種一棍子打死的狹義論經受不起邏輯的考驗,但還是有很多人認同與肯定,把足球上的失意轉嫁給娛樂明星,把男生不夠陽剛優秀歸罪於母親餵養。愛美,陰柔,賣萌這些屬性,是不分性別的,是讓一個人去選擇的,人選擇自己的屬性,選擇自己的需要,並非錯事。

雙標的“偽女權主義”

傳統的“女主內、男主外”的社會分工導致社會對其規範不同,男女性別角色的巨大差異也就此形成。進入現代社會後,“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男權意識雖然有所消解,女權主義者為平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很多偽女權主義者一面對女性傳統的角色定位表示抗議,一面對家庭夫男嗤之以鼻。一面支持帥氣中性的女性形象,卻又對娘化的萌系男性指指點點。

實際上“男色消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構建了一種性別平等的文化價值觀,這對於廣大女性來說,反而可以推進後現代女性主義的發展。女權是人權的一種,是希望兩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男人不一定必須掙錢養家,女人也不用只負責貌美如花,它不應該是雙標的利己主義。男女平等,更需要讓兩性都擁有平等的選擇權。

直男癌的性別刻板印象

很多對於娘化男性的惡意來自於男性本身,他們認定女性需要性感嫵媚,男性需要強壯,陽剛,把男性外表上的陰柔等同於懦弱和無能。但一個人可以選擇迎合或不迎合你認同或不認同的性別刻板印象,卻不可以性別刻板印象壓迫他人。宣揚“中性化焦慮”、“少年娘則國娘”的人是把評判標準退化到原始的肌肉審美,是對豐富多彩的人性的壓迫,這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有研究對1400名人類大腦進行研究後發現,不能簡單地將他們分為男性和女性:每個大腦都有著獨特的馬賽克式的鑲嵌特徵,性別的特異性是不存在的。然而這也許並不存在的生物差異在文化上的放大導致了兩性巨大的社會差距。性別刻板印象並不是我們非遵循不可的規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規定就要焦慮,就要糾偏,就一定要重新回到刻板印象的軌道上來,就一定要按照刻板印象來塑造標準的男人和女人。

刻板印象很難完全改變:校園多元性別教育匱乏,廣告、社交媒體、日常用語中的性別差異……,但現實是娘化的男性越來越多,漢化的女性也得到更多的接受。這或許是他們自我的奮鬥。多元化與和而不同,這大約的確是總體上的趨勢、歷史的行程。

李銀河說:不要按照那一套僵硬的性別刻板印象去約束、去規訓或者去塑造自己的個性和人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徵,坦然地做自己,讓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暢,就按照自己的本來面貌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度過一生。

參考文獻:

[1]華亮.網絡傳媒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J].《新聞傳播》,2010(12):111-112

[2]李景豔.“小鮮肉”的流行使用及其社會文化心理[J].《安順學院學報》, 2015 (5) :33-35.

[3]劉錦.網絡熱詞“直男癌”的建構與顛覆——基於社交媒體女權主義話語符號的分析[J].《新聞知識》,2017(11):84-87

[4]張國珍.關於男女不平等起源和原因的哲學思考[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5(6):40-45

[5]姜輝性別的二元對立與消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思想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2009(06)

[6]羅傑斯.大腦的性別[M].三聯書店, 2004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S-Tech(S-Tech1014),作者:湯甜,原文標題《男性“娘化”,是一種病嗎?|SexyTal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