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0萬+爆文?原來他們都掌握了這個祕訣

人們常常會與周圍的人分享故事、新聞和其他信息。我們把在線文章發給朋友,在飲水機前和同事八卦聊天。這種社會性的傳播持續了幾千年,而現今科學技術的發展讓短信、微博、微信以及其他媒介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與他人分享信息變得更加快速便捷。

但為什麼某些信息的分享度就是比其他的高?為什麼有些帖子就會被瘋狂轉發?到底是什麼促使人們分享信息的呢?

讓情緒傳播出去

心理學學會期刊《心理科學》發表文章的約拿•伯傑(Jonah Berger)所言,“喚醒”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們分享故事和信息。無論是由於情緒激發或是其他一些原因,當人們在心理上喚醒時,自律神經就被激活,從而促進社會性傳播行為。簡而言之,特定情緒的喚醒可以決定一條信息能否被傳播。

“在之前的論文中,我們發現在《紐約時報》上刊登的情緒類文章被轉發率最高。但有趣的是,我們發現激發正面情緒的文章一般都被廣而傳之,而激發負面情緒的文章的情況就比較複雜。焦慮和憤怒一類的負面情緒會提高傳播率,而其他諸如悲傷的情緒則會降低傳播率。在這裡,喚醒作用似乎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市場學約瑟夫坎貝爾助理教授伯傑說。

打造10萬+爆文?原來他們都掌握了這個秘訣

焦慮和憤怒一類的負面情緒會提高傳播率,而其他諸如悲傷的情緒則會降低傳播率。圖片來源:pixabay

讓焦慮和高興的情緒傳播出去

為了證明他的猜想,伯傑設計了兩個不同的實驗。伯傑認為恐慌、憤怒或者是被逗樂能夠促使人們分享新聞和信息。不同的情緒被分為高喚醒性和低喚醒性兩種。伯傑認為,“令人惱火的事情遠比傷心事要容易與家庭和朋友分享,因為你的機體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被激發了。”

在第一個實驗裡,為了消除主觀影響,93個學生被告知他們即將做的兩個測試完全相互獨立。第一個實驗的第一個測試中,不同實驗組的學生被要求觀看一些視頻剪輯。這些視頻剪輯可能會引起高喚醒性情緒(如焦慮、被逗樂)或是低喚醒性情緒(如悲傷、滿足)。在第二個測試中,研究人員發給被測者不帶感情的文章和視頻,然後問他們是否希望與朋友和家庭成員分享這些信息。結果顯示受高喚醒性情緒影響的學生們更傾向於與人分享。

打造10萬+爆文?原來他們都掌握了這個秘訣

受高喚醒性情緒影響的學生們更傾向於與人分享。圖片來源:pixabay

相比之下,第二個實驗顯得更為寬泛。同樣,40個學生被要求完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測試。首先,他們被要求在靜止或是晃動的地方呆上一分鐘。(在晃動的地方上呆一分鐘已經被證明是一種能夠促進喚醒的行為)接下來他們需要讀一篇不帶感情的新聞,並且可以發給任何人。結果顯示搖晃組學生比起靜止組更傾向於與朋友和家人分享信息。

讓信息乘著情緒的翅膀傳播出去

伯傑對社會傳播如何令網絡信息變得具病毒式傳播性尤為感興趣。他說,“當今社會上,Facebook,Twitter以及其他社交網站和社會傳媒太熱了。因此對於公司和組織來說,想要有效地利用這些技術就要理解人們為何談論和分享某些事情,而忽略另一些。”

伯傑表示這項研究的應用價值非常廣泛。他說,“人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周圍人所作所言的影響。無論你是想要擴大知名度的公司還是希望宣傳健康飲食的公眾健康組織,這些結果都為有效地信息和傳播方式給出了建議。”

打造10萬+爆文?原來他們都掌握了這個秘訣

讓焦慮和高興的情緒傳播出去。圖片來源:pexels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和我一樣失望?作為草根,我們的私生活很難喚醒太多人的情緒,而作為科學青年,我們也很難講出偏激的話讓人憤怒,或者散播點謠言讓人焦慮。好不容易講個笑話,還因為太Geek,一般人都聽不懂。

怪不得咆哮體紅了呢,感情強烈有木有!!!

打造10萬+爆文?原來他們都掌握了這個秘訣

名詞解釋:

喚醒:生理或心理被吵醒或是對外界刺激重新產生反應。激活腦幹,自律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使得機體提高心率和血壓準備接受外界刺激,運動和反應。

喚醒性情緒:包括悲傷、憤怒和被逗樂。

打造10萬+爆文?原來他們都掌握了這個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