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薄膜發電爲何不同於傳統光伏企業?

近期,漢能薄膜發電(0566.HK)發佈了2018年度半年報,報告稱2018年上半年漢能薄膜發電集團營收204.15億港元,同比增長超6倍; 利潤73.29億港元,同比增長近30倍。報告期內公司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得到極大改善,結合中報披露的收入情況以及公司2017年年報財務報表分析,公司前6個月現金收入超過110億港元,加上從6月底到8月底繼續迴流的超60億港元,今年前8個月,公司現金收入約170億港元。在“531新政”後光伏市場一片哀鴻中,給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

在2018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因落款日期為5月31日,又稱“531新政”)後行業哀嚎一片,隨後悲觀情緒從光伏企業蔓延到了金融機構,光伏板塊全線下跌,龍頭股跌停,不少光伏企業打算裁員、減產,市場哀鴻遍野。

我國光伏產業依靠補貼啟動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補貼是一把雙刃劍,用補貼來刺激產業發展加速,企業圍繞向政府索要補貼設定經營模式,產業內部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優勝劣汰機制。光伏企業不能成為永遠養不大的孩子,所以補貼退坡、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成為必然趨勢。在“531新政”後,市場的普遍看法是“光伏新政對行業是毀滅打擊”,圍繞政府補貼設定的經營模式必然嚴重依賴於政策,政策改變帶來的影響必定會對企業的經營模式帶來毀滅打擊。但真正具有技術研發實力及底蘊的公司也只是受短期內影響,從長期來看優秀的龍頭企業將憑藉技術和成本優勢逆勢向上,搶佔制高點,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在哀鴻遍野的市場上,漢能薄膜發電給出的成績確讓人眼前一亮。嚴格來講,漢能薄膜發電與傳統光伏企業不同,傳統光伏企業是晶硅發電,漢能是薄膜發電。晶硅分為單晶硅和多晶硅,從目前市場來看,多晶硅占主導地位,且技術最為成熟。國內晶硅電池轉化率已到達17%-19%,晶硅電池技術發展較為成熟,技術不需要頻繁改造。

與傳統光伏企業瞄準光伏裝機補貼不同,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從最開始瞄準的就是移動能源,是能源變革,是能源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賦能行業生態。薄膜相較於晶硅來講,具有材料少、耗能少、可大面積連續生產、弱光響應良好等優勢,並可採用玻璃或不鏽鋼等低成本材料作為襯底,以薄膜太陽能電池為主要部件的光伏系統能夠很好地與附著物一體化。

漢能薄膜發電為何不同於傳統光伏企業?

薄膜電池轉換率天花板很高,目前仍有提升空間,據中報顯示,漢能薄膜發電集團Solibro量產冠軍的玻璃基CIGS組件轉換效率達到18.72%,為全球目前採用共蒸法工藝的CIGS組件之冠;MiaSolé柔性組件的轉換效率達到19.4%;GSE電池的研發轉換效率達到18.7%,量產冠軍組件的轉換效率則達到16.3%;AltaDevices的砷化鎵單結組件量產效率達到25.1%。在太陽能發電產業中,漢能近十年來在全球進行技術併購、整合,自主研發以及項目建設,累計投入逾800億元,截止目前,上市公司累計專利申請超過3700件,累計授權專利超過900件。漢能與其他光伏企業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

移動能源的核心技術是薄膜發電,在柔性襯底上製備的薄膜電池,以可捲曲摺疊、不拍摔碰、重量輕、弱光性能好等優勢,成為移動能源引領者。薄膜電池的技術發展使得移動能源成為可能,當薄膜發電與傳統行業及生活日用品相結合,能夠形成諸多新市場、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出現將會徹底顛覆傳統能源的利用方式。在2018年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全球移動能源大會上,漢能集團展示了基於薄膜太陽能技術的多項移動能源應用產品,包括漢瓦、漢車、漢傘、漢包、漢紙等,全面覆蓋“住”、“用”、“行”等各種生活場景,從已獲知的市場情況看,這些產品當前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狀態,。

雖然光伏產業受“531新政”影響,但薄膜發電具備“移動能源+”的特性,導致薄膜發電所受影響微乎其微。移動能源作為家居、生活場景應用的經營模式與傳統晶硅光伏發電企業完全不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將薄膜產業鏈分為上游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裝備及整線生產線,中游薄膜天陽能電池/組件,下游移動能源及分佈式能源。現階段漢能薄膜發電目前涉足上游和下游,收入主要來自上游裝備及整線生產線,下游移動能源及分佈式能源佔比較小,其業績幾乎不受“531新政”的影響。

根據中報顯示,報告期內上游業務營收190.84億港元,下游業務實現收入13.30億港元。從表面看下游業務收入增長與上游業務收入增長並不匹配。其實這與漢能的生態鏈價值流程時間釋放滯後後有關,也就是說漢能的上游必須釋放出芯片及組件產能,下游業務才能有組件應用到各新開發的產品。

目前限制漢能公司下游業務爆發的最大瓶頸是中游芯片的供應量。今年上半年裝備產線大量交付,按照SOP及EOR流程測算,這批產線將在未來6-18個月集中釋放產能,也就是說,芯片及組件供應的問題,將在未來6-18個月得到解決。顯然這些產能釋放需要有一個逐步爬坡的過程。各市場終端奇缺產品組件、漢能內部各業務單位為搶組件經常發生爭執等事實也證明了此分析判斷。權威機構調研機構及旺盛的市場需求也證明漢能薄膜太陽能的爆發式增長即將來臨。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CMRC中研世紀的預估,到2022年,我國發電屋頂、發電幕牆、整車發電車頂可開發市場容量為1100.18GW,市場總額11.88萬億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場容量分別為112.2GW和1.19萬億元。

漢能薄膜發電集團作為移動能源的大力倡導者與實踐者,其創始人李河君創立的漢能集團經歷水電、風電到現在的薄膜太陽能,深耕清潔能源領域24年,在2009年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通過收購Solibro、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Alta Devices四家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掌握了銅銦鎵硒(CIGS)和砷化鎵(GaAs)兩大領先技術,並打造了從研發到裝備製造再到終端產品生產和綜合解決方案的全產業鏈。

漢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光伏企業,而是移動能源的領軍者和開創者,屬於一個新的行業。因此,不能用分析傳統光伏企業的邏輯來理解漢能薄膜發電的業績爆發,從移動能源產業的市場前景和產業模式來分析漢能的業務更加準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