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 中國古代著名瓷窯

釉色主要有天藍、月白、紫紅、碧藍諸色,器表釉面常留有蚯蚓走泥紋或開片,同時花盆類器底通常刻有數目字款識。官鈞窯是繼官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北宋官窯,北宋後期,應皇室之需,於蘇、杭等地蒐羅各種珍貴的花石樹木,北運汴京,史稱“花石綱”,為此大量燒製陳設用瓷。官鈞窯由民間選出能工巧匠,專門燒造各類宮廷陳設用瓷,瓷器出窯後須經遴選入宮,落選者均有意打碎或埋入地下,所以臣民難以獲得,故現在所能見到的北宋官鈞窯罕見墓葬出土,多為宮廷舊藏或重要藏家流傳有緒。且由於專供內廷燒造,工藝上精益求精,不計工本,所以傳世珍品均工料俱佳,但由於專供皇室享用,故均為歷代宮中傳世瓷器,宮外偶或見之,皆為因故由大內流出,極為珍罕。

鈞窯 中國古代著名瓷窯

鈞瓷工藝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開創了使用銅的氧化劑作為著色劑的制瓷方法,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對後世各類窯變花釉,釉裡紅等工藝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其色調之恬美,溢於言表。普通鈞窯器物窯工無法掌握出窯時的釉色,從而產生五彩斑斕的窯變效果。然而此種施月白釉的鈞窯器物釉色均勻,需要窯工掌握高超的溫度技巧方可不出現窯變現象,因此月白釉的鈞窯器物比普通窯變鈞窯更加難以燒造。而官鈞窯器物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其燒造工藝,亦表現於其協調古樸的整體造型之中。高大的仿青銅器式的花盆採用圈足的形式來襯托,並採用雲頭足的形式,將矮扁的器物底部懸空,增加其縱向的視覺效果,彰顯了器物本身的沈穩大氣而又不致顯得過分壓抑,從而達到整體器型的完美和諧,可謂別具一格。

瓷坯先經素燒稍冷後上釉正燒,釉層較厚。在燒造過程中,裡面含有多量的磷酸鈣物質,焙燒時釉層斷裂,釉料沸騰滾動。由於各種元素重量不等,釉面沸騰時,重量較輕的向上翻滾,比重大的元素如銅、鐵則向下流淌,在釉層裡形成深色的溝槽;窯變慢慢熄滅,釉面逐漸停止沸騰,高低補齊之後,釉層裡往往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線條,屈曲蟠蜒,如“蚯蚓走泥”這個特點為鈞窯獨有。器物底足施滿釉後又抹掉,燒成後成為棕黃色。由於鈞瓷釉質肥厚失透,刻、劃、印花不宜顯露,所以鈞瓷以釉色取勝。它區別於其他的瓷器釉色,富有創造性,風格獨具,在陶瓷的釉色美上開啟了新的藝術境界。

鈞窯 中國古代著名瓷窯

北宋,無論宮內宮外,均被人稱為“好古”的一代,受歐陽修等人發起的古文運動所產生的影響,無論是書畫,亦或是器物均以“高古”為極高的讚譽。而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仿古青銅器型的瓷器器型,在“摹古”的基礎上予以變化,不踐古人而自出新意,堪為宋代雅素審美的完美詮釋。如果說浙江是東漢至唐代的制瓷中心、江西景德鎮是元至清代的制瓷中心的話,那麼河南就是中國宋代的制瓷中心,締造了“雨過天青雲破處”以及“夕陽紫脆忽成藍”的北宋汝窯鈞窯的神話,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而此北宋鈞窯月白釉鼓釘三足洗 器型典雅端莊,月白釉色寧謐恬淡,器內隱約可見的蚯蚓走泥紋古樸精緻,通體盡展北宋雍容的氣質與風雅的情趣,歷千年猶新,經朝代更疊春去冬來依舊洗練如初,實為當世珍寶。

鈞窯 中國古代著名瓷窯

鈞窯瓷器是北宋時期出現的一種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顯然是唐魯山窯花釉瓷器,鈞窯窯變的特殊 性,除了在於強還原焰下呈現的銅從2價還原到0價而出現的奼紫嫣紅外,特殊的釉面結構也影響到它的顯色,一般來說,鈞窯的釉區別於其他窯口青瓷的最大之處,是它的釉結晶結構,呈現一定的纖維狀,如果你用放大鏡觀察鈞窯瓷器的釉面,不難發現,這種纖維狀結構主要是顯色部分,而纖維狀結晶和玻璃狀均質結晶(就是不顯色部分)之間,有很大的氣泡,這些氣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鈞窯瓷器釉面呈現橘皮棕眼狀,這顯然有助於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鈞窯窯變顏色的層次感更加豐富,這一般是加入石灰鹼的緣故,所以說,鈞窯窯變的呈色,銅的還原反應是直接原因,而石灰鹼入釉則是間接原因。採用簡單的工藝處理,卻達到了給人以美感的藝術效果。更引人注目的郟縣黃道窯所燒製的黑釉藍斑器,在鈞窯瓷器白釉上施青藍彩斑,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窯變工藝可能是在蘸釉之後,採用塗彩或點彩的方法,以 加重色彩,經過窯變,使其形成塊狀的斑彩,這種塊斑,形狀各異,變化萬千,黑裡泛藍,或黑釉黃斑,恰似金光閃閃,獨具風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