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車、洋火、洋蠟,這些洋玩意兒,其實都是我們祖宗玩兒剩下的

現在恐怕要說起來“洋車”、“洋火兒”、“洋蠟”這些名詞兒,估計很多年齡稍微小一點的人都沒聽說過。90後估計還好點,00後就夠嗆了。他們翻譯過來就是咱們自行車、火柴、蠟燭這三樣東西。

洋車、洋火、洋蠟,這些洋玩意兒,其實都是我們祖宗玩兒剩下的

這三樣東西現在也基本上處於被淘汰的邊緣。因為現在大家出行交通工具多樣話,而且為了追求效率所以自行車現在逐漸的成為了一種鍛鍊的工具,而隨著打火機以及其他的取火的工具的出現,火柴也漸漸的落寞了,本身製作火柴還需要大量的木頭,對資源也是一種浪費。而蠟燭在以前主要的作用是用來照明的,現在有電了,而且電力資源相比以前也非常穩定了,所以一般只能在一些儀式上面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了。

洋車、洋火、洋蠟,這些洋玩意兒,其實都是我們祖宗玩兒剩下的

這三樣東西前面加個“洋”字兒什麼意思呢?這個字兒的意思大家很明顯就是說這東西是從洋人那邊搞過來的,按現在的說法就是進口的。其實小編告訴大家,這三樣東西全部都是我們國家發明的,只不過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批量生產,反而被外國人學習走了我們的創意,然後再反過頭來賺我們的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做個對比。

洋車、洋火、洋蠟,這些洋玩意兒,其實都是我們祖宗玩兒剩下的

首先拿自行車來說吧。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車雛形是我國的奇人黃履莊發明的,這個人在小編六月份的時候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介紹過他,他的發明不亞於愛迪生。但是很可惜由於清政府眼瞎,咱們就不提了。他發明的自行車比世界上現有記載的要早一百多年。

其次是火柴。我們在南北朝的時候就發明這玩意兒了,因為那個時候蠟燭的雛形也出現了,看我們老祖宗多牛逼,一發明就是一對兒。配合使用。當時是用小木片兒抹上硫磺,製作的簡易火柴。原理跟現在的差不多。

洋車、洋火、洋蠟,這些洋玩意兒,其實都是我們祖宗玩兒剩下的

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中的《發燭》條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發燭就是原始的火柴。——引用自百度百科

洋車、洋火、洋蠟,這些洋玩意兒,其實都是我們祖宗玩兒剩下的

最後是蠟燭。蠟燭也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最早是用竹筒製作,竹筒鑽眼兒串線,然後裡面灌上蠟燭汁液,然後封上冷卻之後就成了。

洋車、洋火、洋蠟,這些洋玩意兒,其實都是我們祖宗玩兒剩下的

其實不光這些東西,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是偉大的,發明的好東西不計其數。只不過由於封建社會體制的原因,很多東西都是發明出來之後沒有被廣泛的推廣開來,得不到官方重視,反而被外國人覺得是好東西給偷師學走,然後在西方反而先紅火起來。當然這歷史因素,誰也沒辦法,所以說還是現在的社會體制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