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不知何時,

中國人的審美與病態掛上了鉤,

似乎很早,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越國時的西施蹙眉捧心,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馬未都曾對 “病態美”進行了理論闡釋,他將中國人的審美分為四個層次,呈金字塔狀:豔俗美、含蓄美、矯情美,還有位於塔尖的病態美。他說:“當審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時候,只要進入‘病態’這個層次,就會呈倒金字塔狀,突然釋放,然後就變成最普及的事了。”

纏足:三寸金蓮,畸形審美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病態的審美首推纏足,今人對纏足難以接受,可清代以前的人以纏足為美。清人李漁在《閒情偶寄》裡,還專門教人怎麼欣賞纏足……這就是中國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種審美情趣。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最初的纏足只是用布將腳趾攏在一起,使足部看起來更纖細小巧,跳起舞來更加飄逸輕盈,婀娜多姿。到了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纏足就發展成為將趾骨折斷了向足心彎曲,追求“越細越美、越小越美”極致審美。被纏過的小腳更是被譽為“金蓮”、“香鉤”、“步步生蓮花”等等。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如今我們回望曾經讀過的詩句,“對襟披風輕巧巧,三寸金蓮左右分”該是在怎樣扭曲的心態下寫成?誰能想象這動人的背後是怎樣的血淚痛楚?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然,並不是所有的病態審美都是被抨擊的,以下這些中國古人的“病態審美”,倒值得品味!

病梅、舍利幹: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清代小品文《病梅館記》中以 “曲、欹、疏”的病梅為美,文中說:“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事實上,曲直在一定條件下是互為前題相互依存的,曲直互變才構成了盆景中的韻律。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另一方面,曲為柔、直為剛,猶如書法該直即直,該彎就彎,方顯遒勁有力。初學者往往逢枝就彎曲,結果亂而無章法,出現群蛇掛樹,那是病態,無美而言。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故正確處理曲直關係,會使作品產生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藝術效果。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盆景藝術中以病態為美的還有舍利幹,自然界的老樹經過雷擊、風霜雪雨、落石和病害的摧殘,樹體一部分枯萎,樹皮剝落,木質部呈現白骨化。人們將其稱為“舍利”。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後來,這種自然現象被引入盆景創作中,人們選擇松柏類木質部堅硬不易腐爛的針葉樹種,把多餘的枝或枯枝加以人工處理,再把樹幹部分剝皮,使吸水線迂迴扭轉,形成人工“舍利”。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這類盆景樹幹瘦勁古拙,枝法的簡潔明快,曲曲直直,有露有藏。有如“文人樹”,給人一種飽含悲情的病態印象,清寡殘缺,卻又不失清雅高傲。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結疤之美,紋路奇絕

癭木,亦稱“影木”,南方流行管“癭木”叫做“瘤疤”。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古代稱樹因病而生成的樹瘤為癭,因為樹木在生長過程中,會遭受蟲蛀、外界侵蝕或自身生病等情況,樹木本身通過長“癭結”的方式來進行自我保護,把病患源頭層層包被起來,各種紋路的錯綜生長,讓癭木呈現出多紋路。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自古以來,癭木因其“病態的外形、奇異的紋理”而受到人們的歡迎,特別是皇親貴族,更是以擁有珍貴的癭木傢俱為榮。癭木且不專指某一個樹種,以硬木類樹瘤最佳,其切片之花紋美麗之至,製成文房清供,文人甚喜之。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手串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筆筒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清 紫檀癭木底文具盤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清 紫檀癭木面書桌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清 紫檀癭木面多抽屜藥箱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清•紫檀嵌癭木香幾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雕件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高足癭木承盤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太平有象擺件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鐵柺李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雕件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癭木雕件

樹癭壺:仿照自然,以醜為美

供春(約1506~1566),又稱龔春,明正德嘉靖年間人。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供春是第一位由於做紫砂壺出名的人,是紫砂壺的鼻祖。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供春像

民間流傳著關於供春壺的故事:傳說明代正德年間有一位讀書人在宜興的金沙寺複習迎考,他的書童供春就在寺內向金沙寺僧學習用紫砂制壺,並且進行了自己的改造,把原來實用性為主的壺製作得更有文化氣息。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供春壺

當時文人們對於奇石有種獨特的審美,他們認為“醜極”就是“美極”,如果一塊石頭達到了“瘦、漏、透、皺”的程度,這就是一塊美石。供春跟隨主人多年,多少也受到了影響,便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古樸可愛,很合文人的意,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供春”款段泥樹癭壺

由於身份原因,供春結交的都是一些讀書人,文人愛喝茶,大家在一起談論文學時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壺在文人中一下傳播開了。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樹癭供春壺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黃玉麟制仿供春全段泥樹癭壺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汪寅仙 靈芝提樑供春壺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汪寅仙制夔龍供春壺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顧景舟制供春壺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汪寅仙 靈芝供春套壺

奇石:瘦漏透皺,文人風骨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愛石如命,曾對自己收集來的奇石行跪拜禮,稱之為“石兄”,並提出了 “瘦、漏、透、皺” 四字的賞石審美標準。這些在常人看來醜陋、病態的石頭,在愛石之人看來,確是難得的臻品。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雲骨(靈璧石 豐子愷愛遺石)

“瘦”是指觀賞石體態纖瘦,形狀怪異;石體挺拔,線條清晰。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湧雲(太湖石 徐渭仁愛遺石)

“漏”是指觀賞石體態玲瓏,溶洞貫通;石體嶙峋,連環透空。但漏中見靈,靈現雋智,智有乖巧。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層雲(青州石 清 馮桂芬愛遺石)

“皺”是指觀賞石體態起伏,時隱時現;石體凹凸,線條若明若暗。但皺中見變,變中有態,態現神秘。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橫雲(太湖石 吳昌碩愛遺石)

“透”是指觀賞石石體玲瓏剔透,表裡如一;體態紋理縱橫;石質細膩潔淨;石色斑斕,光澤奪目。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秀骨(太湖石 汪士慎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劍閣(青州石 清 錢松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嫋雲(英石 清 吳徵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獨洞(靈璧石 清 虛谷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溪山煙雨(紋石 清 周蓮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石扉洞天(靈璧石 清 張熊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靜谷(靈璧石 清 張熊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翠峰(太湖石 清 陸恢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蒼瑛(太湖石 清 顧麟士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斷崖殘雪(靈璧石 清 顧文彬愛遺石)

中國人的審美,“病”得不輕!

皓月(靈璧石 清 吳湖帆愛遺石)

“病態”審美更多的是趨向於一種“偏執”的觀念和態度,並非中國獨有。它是對原有物質形態和原有審美的轉化或徹底打破,是人類審美經歷從俗到雅又入病的轉變。

這種病態美也是一種自然美,追逐病態美是可以的,只是不要真的病了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