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南響堂寺:衣著薄透露,露臂赤足,姿態閒逸瀟灑,風度翩翩!


再次探訪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南響堂寺,時隔數年,竟然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南響堂寺位於位於邯鄲峰峰礦區鼓山南麓。南響堂寺由石窟、靠山樓閣、殿宇和古塔組成。始建於公元56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內的大雄寶殿。響堂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分南響堂山、北響堂山兩處。兩山均屬太行山支脈,南響堂山原名滏山,北響堂山原名鼓山。東魏、北齊時期,皇家貴族分別在山上建鑿了南北兩座寺院,初名為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後統稱為響堂寺,近代則習稱為響堂山石窟。

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佛佛像的身後,是一尊倒坐觀音像。通常,在大雄寶殿正殿佛像背後,是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有些寺院於大殿背後修海島,面北而設觀音像,立海島上,右手據楊柳,左手託淨瓶。海島四周依據《法華經·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出《華嚴經·入法界品》)和龍女(出《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像作為脅侍。


我們所見到的觀音菩薩,不是端坐蓮花寶座,就是足踏祥雲,慈眉善目,面帶微笑,文靜端莊。這種形象,在人們腦海裡,已成定勢。可眼前的觀音菩薩卻與眾不同。

你看她,衣著薄、透、露;披巾如紗,項飾遮胸,露臂赤足;姿態閒逸瀟灑,風度翩翩;頭微右側,身稍前傾,柳葉眉下,鳳目微睜,面帶微笑,俯視眾生。

這尊倒坐觀音右足屈膝搭左腿,右手繞膝撫左腕。南京古雞鳴寺中也有一尊觀音像,坐南朝北,佛龕上的楹聯為“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似乎以此道明瞭“倒坐觀音”的原委。

河北正定隆興寺內的這座倒坐觀音像,名聞天下。梁思成先生對此塑像贊嘆不已,他說:“你們看倒坐觀音和別處的一樣嗎?她多麼富有人情味。你在她前邊哪個方向看她,她都能轉睛看著你、俯視著你,似欲和你交談。”魯迅先生偶然得到了倒坐觀音玉照,視若珍寶,譽為“東方美神”。他說,別的像是“把人神化”了,而這張像是“把神人化”了!北京魯迅故居里,書案上至今保存著這“東方美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