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把掛麵》:舌尖上的鄉愁

以影像方式介紹宣傳地方名產,紀錄片具有獨特的優勢,因為能夠最為直接和直觀地訴諸視覺,取得即時性的效果,故最常被採用。而如果用的是故事片的形式,則無疑大大增加了難度。因為既不能背離介紹名物這一主旨,還要遵從故事片的藝術規律,追求人物形象塑造、情節設置、矛盾衝突的成功呈現。一部片子中要承擔這些功能,對編導顯然提出了更高也更多的要求,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挑戰。

電影《一把掛麵》:舌尖上的鄉愁

剛剛獲得第六屆溫哥華華語電影節多元文化獎的電影《一把掛麵》 ,顯然屬於這一類自設難度的片子。但看過影片後,我卻要說它著實做得不錯。

陝西吳堡縣張家山鎮的手工空心掛麵,是被央視《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的傳統食品,被列入陝西省非遺保護名錄,有著上千年曆史。它靠著一代代人的口傳心授流傳下來,保留了最為傳統的製作工藝。不論是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還是為了傳承好非遺項目,都有理由擴大其美譽度。 《一把掛麵》就是以此為素材,演繹了一個故事。影片的匠心獨具之處,就在於使一個俗常的、商業化的、範圍狹小的話題,經由充分藝術化的表達,具有某種超越的、精神性的、視野廣闊的品質。劇情鑲嵌於一家三代人的生命歷程中,將“人”的遭遇和“掛麵”的命運,將膳食文化和百姓生活,水乳交織地融合在一起,彼此依存,互相映照,從而比一般的宣傳片具備了更高的審美品格,也勢必會因此而產生出更好的傳播效果。

影片中,一家爺孫三代“掛麵人”根根、櫃櫃和拴拴,各自生活的背景分別是民國時期、“文革”時期和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影片用“一把掛麵”串起了各自的故事,包括三代人間的血緣親情和矛盾衝突,也多是以掛麵作為藝術表現的媒介和觸發點。根根年輕時給財主家當夥計,偷學到掛麵的製作技藝,靠著勤奮、能吃苦和委曲求全,有了自己的小作坊,過上了差可溫飽的日子;他將技藝傳給了長大成人的櫃櫃,但到了“文革”時期,個體工商成了要割除的“資本主義尾巴” ,傳統手藝也被迫束之高閣。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個體經營不再是問題,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隨著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傳統吃食麵臨挑戰,櫃櫃夫婦的掛麵經營遭遇困境,他們甚至想過放棄。這個家庭的第三代拴拴,大學畢業後辭職回鄉,依託新的理念和技術,在親人和鄉親的支持下,使傳統的手藝獲得新生,張家山掛麵成為大受歡迎的商品,遠銷省內外。故事是在真切的時代背景之上的藝術呈現,因此傳遞出一種篤實親切的生活質感。

電影《一把掛麵》:舌尖上的鄉愁

在這部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也塑造得比較生動,並非是僅僅作為傳遞理念的工具或符號。年老體弱的根根反對兒子兒媳放棄家傳手藝,不明白為什麼如今的年輕人不喜歡掛麵了,而喜歡“啃什麼雞” (肯德基) 、 “賣什麼勞” (麥當勞),在他看來,“它能比咱家這掛麵還好” ?這就將一位在傳統農耕社會背景下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物的心態,生動地呈現了出來。他對讓他得以安身立命的手藝抱著高度的虔敬,卻因為視野見識的褊狹而不能跟上時代步伐,顯得有些可笑。他聽到孫子拴拴要辭掉城裡的幹部職位回來繼承家傳的掛麵生意,倍感欣慰,但得知孫子想把技藝教給全村鄉親,又難以接受,因為傳統的觀念是藝不外傳,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這樣做無疑是“破了規矩” 。經歷過一番內心糾結,在告別人世之前,他願意將秘方無償地公開,讓大家共同富裕,也給鄉親們留下個念想。拴拴帶領父母親和鄉親們,將小作坊式的生產擴大為規模化經營,還將原本單一品種的掛麵改造為不同的口感味道,一時供不應求,千年掛麵迎來了新生。

值得稱道的是,一種看起來很單純的內容,是被置放於較為廣闊的生活背景中,涉及不少的方面,展現了編導對生活對人性的理解,增添了影片的分量。如根根在老夥伴三叔陪同下,看木匠給自己製作壽材,又去山上看墓地的位置,感嘆“人吃黃土一輩子,黃土吃人一時辰” ,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都是切實的生命感慨。根根年輕時為生活所迫,偷學東家做掛麵的技藝,違反了禁忌,被東家派手下人狠狠打了一頓趕出去,在“文革”期間,他路遇落難的東家,將其請到家裡噓寒問暖,這種以德報怨的舉動,折射出的正是底層百姓的淳樸善良的本性。影片中這種現實主義的姿態,也體現在對小農經濟社會人性中的負面因素的揭露上,如好吃懶做的鄰居老七嫉妒根根的生意,堵上根根取水的泉眼,要挾根根滿足自己的貪心。以上這些內容的注入,使得這部作品與單純的宣傳片相比,有了更為豐厚的蘊涵。

影片留給觀眾的最強烈印象,無疑應該是藝術表達方面的鮮明特色。陝北高原濃郁的地域和鄉土氣息撲面而來,觀眾彷彿走進了那一片高天厚土。畫面場景壯闊,溝壑縱橫的山樑,濁流滾滾的黃河,古樸簡陋的窯洞,四季風光的變化,都得到既開闊大氣又細膩入微的表現。影片中原汁原味的吳堡方言,貫穿影片始終的多首陝北民歌和陝北說書,開工儀式上的祭酒、敬天、敬地等儀式,都有效地烘托出了地域文化、民間信仰和本土藝術的氛圍。影片的敘事風格樸素而平實,用一種和當地原生態的山川自然、古樸生活方式相一致的節奏,將深切的人文情懷給予了詩意濃郁的表達。

掛麵香飄,人間情暖,歲月悠長,念想綿延。影片中的三代吳堡張家山手工空心掛麵的手藝人,在對古老技藝的學習和傳承中,安置寄放了他們的生命。掛麵是他們謀生的飯碗,也是他們精神的寄託。而這種“人”與“面”之間的綿綿情意,以及生髮於其中的深沉的況味,也分明會傳遞給銀幕外的觀眾,讓他們獲得一種鄉愁的慰藉。

電影《一把掛麵》:舌尖上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