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喪失,聯合國早在2010年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2011-2020生物多樣性戰略規劃)。為了落實“公約”的相關規定,原環保部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雲豹

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獸類專項網重要成員,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獸類生態與進化學科組長期在我國西南地區開展獸類多樣性監測與研究。最近,這個研究組在利用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有了一系列新發現。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高黎貢羚牛

研究組負責人蔣學龍研究員介紹,紅外相機技術在大中型野生動物調查與監測研究中具有突出優勢,易於統一規範技術標準,所獲取數據也便於管理和標準化統計分析,已成為國內外獸類監測研究網絡的主要技術支撐。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白腹錦雞

近年來,這個研究組不斷擴大了監測範圍,並按統一抽樣標準在多個代表不同景觀類型的保護區建設紅外相機監測研究網絡。基於前期的監測數據,研究人員利用層次貝葉斯模型,對西南地區高山、亞高山區域、乾熱河谷區和亞熱帶山地等典型的景觀類型的森林地棲、半地棲珍稀野生動物物種豐富度與分佈進行分析,通過構建層次模型,從物種、類群和目標物種集合等多層次分析物種佔有率,及其與環境變量間的關聯,評估不同景觀中目標類群的物種豐富度與分佈情況。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赤斑羚

研究發現,基於紅外相機數據,層次模型可整合分析多個研究地點的數據,從不同尺度分析物種豐富度與分佈格局,為區域協同紅外相機監測研究網絡數據整合分析提供思路。由於人為干擾對物種多樣性與佔有率均表現出強烈的負效應,物種豐富度與海拔之間呈現也有關聯,物種豐富度垂直分佈的格局,也對應著較低海拔的高干擾壓力,以及較高海拔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高山麝

研究還表明,在珍稀野生動物生態類群水平上,各類群的佔有率與海拔之間均呈現出明顯的拋物線關係,除雉類外,人為干擾對其餘類群都具有強烈影響;在物種水平上,各物種對環境變量的響應各有不同,比如斑羚和岩羊等物種對乾熱河谷景觀表現出強烈的偏好。雖然乾熱河谷區往往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的貧瘠區,但研究人員發現,在這類景觀中,野生動物物種的豐富度甚至高於亞熱帶山地森林,而且是斑羚和岩羊等瀕危物種的理想棲息地。研究指出,在今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中,乾熱河谷區的保護不應再被忽視。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岩羊

“利用紅外相機捕捉數據和層次模型評價西南地區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佔有量”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多樣性與分佈》。李學友博士為第一作者,蔣學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此項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和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的支持。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藏雪雞

紅外相機“盯梢” 珍稀野生動物 大數據揭示雲豹岩羊保護路徑

北豚尾猴

(紅外相機監測記錄珍稀野生動物圖片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