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今年六月份的一天,在慶祝鐵道兵創建70週年的時候,我寫了一篇《鐵道兵23團2營5連巴侖臺道渣場飛出的“三隻大雁” 》文章,在《今日頭條》和《鐵道兵戰友網》等媒體刊發後,當時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點擊、閱讀、評論、收藏、轉發的頻率極高。特別是知道這支部隊、接觸過這支部隊、瞭解這支部隊的讀者更是誇讚有加。文章開發以後,我再也沒有理這個事了。

昨天我在辦公室“閒來無事”,再次打開《今日頭條》,發現有兩條“個人私信”提示,便打開了平臺。是一位讀者對《鐵道兵23團2營5連巴侖臺道渣場飛出的“三隻大雁” 》文章的評論。短短的評論文字讓我非常感動。更讓我感動的是“評論”還提到了我37年前在新疆和靜縣巴侖臺部隊時,週末的一天到和鋼鋼鐵廠拜訪四川老鄉在他家裡說過的一段話。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過去這麼多年了,誰還這麼有心記住自己37年前說過的一句話呢?真是一個了不得的驚喜!

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這位讀者在評論中這樣寫到:“您好,我滿含著眼淚讀完了您的文章《鐵道兵23團2營5連巴侖臺道渣場飛出的“三隻大雁” 》。文章中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熟悉和溫暖:當年的“巴侖臺”鎮、“252“軍人服務社、解放軍十四醫院……。我要向您致敬、向鐵道兵致敬。我是68年在新疆出生的孩子,我從1974年就在當時的家旁邊認識駐和鋼修鐵路的鐵道兵了。認識和接觸最多的是鐵道兵的六連、七連的福建、河南、四川、貴州的解放軍叔叔。他們的形象,他們的名字,他們修鐵路不怕苦、不怕累的奮鬥精神、嚴格要求的軍隊紀律、時時為當地百姓做善事、做好事的情形,我都記得很清楚,是永留的記憶。記得有一位四川的解放軍叔叔,他姓周,似乎是1980年入伍的、南充儀隴人。因我媽媽也是四川人便認識了他,他每次來我家,我爸媽都要好酒好菜熱情招待他,還將家裡的自行車借給他去解放軍十四醫院治病。記得最後一次他來到我家,在閒聊中說到:‘他父親的名字叫XXX是生產隊長’,我至今沒忘……”。

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看到這段評論和“留言”,我差點驚叫起來了!因為他說的就是我嘛!我就是姓周,1980年參軍的,我的老家就是南充儀隴的,我的父親就叫這個名字,父親就是大隊長(他說的是生產隊長)。驚喜的同時,又感到懷疑。他怎麼記得那麼清楚,說得那麼明白,講得那麼真實。我真有點懷疑他就是離我老家很近的熟人。

為了搞清真相,我在《今日頭條》平臺上給他寫下了這樣的留言:“讀者你好,謝謝你對《鐵道兵23團2營5連巴侖臺道渣場飛出的‘三隻大雁’ 》文章的評論和對鐵道兵的誇獎。1981年上半年,因我在新疆巴侖臺鐵道兵道渣場施工時受傷,在十四醫院住院治療時認識了一個同在醫院治病的、在和鋼養豬的一個姓戴的四川綿陽人,具體名字現在記不清楚了,也不知道他還健在否,他們全家都好否……”。

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當年在新疆鐵道兵軍營當兵時是非常辛苦。早上要出早操,白天要在山上打風槍,晚上連裡還要經常點名,排裡還要組織政治學習,班裡每週還要召開兩次班務會。只有星期天不上班了、不點名了、不開會了,就可以穿戴得整整潔潔,打扮得漂漂亮亮,請假到巴侖臺鎮和到駐地附近的老鄉家裡去玩,因為四川人特別喜歡我們這些當兵的小老鄉。去了,一來可以改善生活;二來可以過過自行車癮。沒到新疆當兵前,在四川儀隴老家鄉村是很少見自行車的,很少摸自行車的,更沒有騎過自行車,所以好多當兵的戰士見了老鄉家的自行車心就特興奮,手就特別發癢,然後就會借岀來學騎,學練,學跑。學騎自行車,已是當時連隊一道時尚的風氣。

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晚上,我很晚回到家裡,再次打開電腦,登陸《今日頭條》查看平臺“個人私信”,這位讀者又給我留言了:“你好,是的,戴是當年和鋼管後勤的,四川綿陽人,他愛人戴著眼鏡是單位的會計。他家3個孩子,老大是女兒在綿陽上學,老二是男孩跟我是同學,還有個老三也是個男孩。現在二位老人都還健在,他們生活在庫爾勒……”。

看了這位讀者的回覆,一切都證實了他就是當年我在新疆和靜縣巴侖臺鐵道兵部隊駐地不遠的和鋼四川老鄉家的孩子。這麼多年了他牢牢地記住了37年前我在他家裡說過的一段話語。真是難得啊,真是有心人啊。更重要的是他當時還是家裡一個10歲多一點孩子呀。晚上我很興奮地互留了電話、加了微信,並真誠地邀請他、他的父母及家人到成都家裡做客。同時還請求他一定幫我找到當年在和鋼管後勤的那位戴姓叔叔的聯繫方式。

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我離開新疆35年了,成都距離新疆那麼遙遠,塵封的記憶那麼久遠,當年的青春小夥,現如今已變成了兒孫滿堂的白髮“老頭”,沒想到一篇描寫鐵道兵的文章:《鐵道兵23團2營5連巴侖臺道渣場飛出的“三隻大雁” 》,竟然揭開了封塵了37年的青春記憶,而且連我父親的名字都還有讀者記得那麼清楚,這真是一種難以割捨的緣分!

這充分說明,邊疆人民是多麼崇拜和敬仰當年的鐵道兵在中國革命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祖國的鐵路建設事業所做出不朽功勳,為新疆的發展建設做出過的重大貢獻。幾十年前鐵道兵戰士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給邊疆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難以磨滅的情緣,並銘刻於心,以至於37年前說過的一句話語還記憶猶新,還能一字不落的講出來,這就是鐵道兵軍民魚水情的真實寫照!

一篇鐵道兵文章揭開塵封37年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