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碩士,是不尷不尬的「雞肋」嗎?

在職碩士的概念,凡是在高校當過碩導的老師都不陌生。

一些學生大學畢業工作若干年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想提高一步,在不脫離原來工作崗位的前提下,利用業餘時間到高等院校進行學歷提升,畢業時獲得單證(沒有學歷證書)。

由於入學門檻低、學習過程缺乏質量保證,畢業論文學術含量低,遭人詬病。2017年,非全日制在職碩士實行全國統考,徹底改變了在職碩士的培養方式。

納入全國統考後,在許多高校的非全日制錄取新生中,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群體:沒有工作的應屆生。

這些學生通常眼光比較高,報考熱門學校、熱門學科的學碩、專碩沒有上線或複試被刷,想提升自己,又不願意“二戰”,於是讀了這麼個性價比有點不尷不尬的學位。

按照現有的政策,非全日制專碩學校不負責提供住宿、不能申請各種獎學金、不發就業派遣證。一些研究生培養硬件條件不足的院校,甚至規定非全日制專碩在實驗室不能保證座位或機位。

非全日制碩士與全日制碩士相比,優惠條件少了很多,但學費卻比全日制學生高了一大截。

而不提供住宿,外地學生前來讀研,僅住宿一項就要增加不少經濟負擔。

由於採用週末業餘時間授課方式,非全日制專碩的培養週期,多為3年,長於2年制專碩。時間、金錢投入不少、優惠條件沒有,但畢業要求卻與全日制要求相同,一樣要經歷開題、雙盲評審、教育部抽查各個環節。有的學校還有小論文發表要求。

因此非全日制碩士,對於應屆生來講頗有點食而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味道。而非全日制專碩對於導師來說,也有點不尷不尬。

非全日制碩士多為名校、熱門專業沒有考取,被迫接受調劑到一般院校、冷門專業的學生,跨學校、跨專業考生比例大,專業思想不穩固、專業基礎薄弱,培養難度大,這是其一。

由於非全日制碩士採用週末授課方式,工作日空餘時間較多,加之學費昂貴、住宿成本高昂,應屆生往往在考取非全日制碩士的同時,會選擇一份臨時性工作,這是其二。

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給導師帶來一系列問題:在科研績效標準日益抬升的高校,非全日制專碩不能集中全部精力到實驗室研究,也自然不能為導師創造績效。

相反,研究生開題、小論文發表、學位論文寫作、送審及答辯,導師卻要花費不少心血。

令導師最為擔心的是,一些非全日制專碩在外地打工,到學校學習來往交通、住宿成本較高,加之工作瑣事較多,逃課率、輟學率、延期畢業率較高,給導師制定培養計劃帶來諸多困難。

然而,很多事情是無法用名利二字來衡量的,作為大學教師,應該有更高的情懷。

師生是一個值得珍惜的緣分,看著一個個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學有所成,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何嘗不是人間一大幸事呢?

尤其對於調劑到非全日制專碩的應屆生,多為學習成績較好、志向遠大、被逼無奈接受調劑的學生,在研究生錄取過程中已經多多少少受到一次傷害,作為導師,應該多加關愛。

作為非全日制專碩的應屆生,也應該不忘考研的初心,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勤奮進取,以優異的成績來為這一新生事物開創一個美好未來。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中國科學報》 (2018-08-10 第2版 博客,原題《不尷不尬的非全日制碩士》)

非全日制硕士,是不尴不尬的“鸡肋”吗?
非全日制硕士,是不尴不尬的“鸡肋”吗?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