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文 | 狐狸勳

伴隨著開學鈴聲的響起,2018暑期檔正式落幕。

作為每年電影市場的重要檔期之一,今年暑期檔創造了新的票房紀錄。根據國家電影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全國電影票房173.99億,較去年的163億增長6.74%。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137部上映影片中有24部票房過億,其中5部影片超過10億,國產片佔據3部,分別為《我不是藥神》(同時也是內地市場第5部票房過30億的影片)《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成為暑期檔票房的重要推動力量。進口片僅有《侏羅紀世界2》《巨齒鯊》兩部票房超過10億。

國產片碾壓好萊塢,中國電影正在崛起

回溯去年暑期檔,斬獲163億總票房的《戰狼2》憑一己之力便扛起了暑期檔總票房的三分之一,而與《戰狼2》的“一枝獨秀”不同,縱覽今年整個暑期檔市場,影片質量整體提升明顯,多部內容爆款接連掀起檔期高潮。

根據貓眼發佈的《2018年暑期檔電影市場數據洞察報告》顯示,今年暑期檔內影片貓眼評分平均值為8.0分,相比去年有明顯提升,同時9分以上的影片數量增多,高口碑成了諸多影片創造票房豐碑的地基,也成為助推市場持續繁榮的有力臂膀。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過去,高熱度、高排片意味著高票房,即使口碑不佳也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在“大IP+流量明星”的潮流影響下,觀眾一邊痛罵爛片,一邊扎堆兒給爛片貢獻票房。

而今年這種畸形的市場狀態發生改變,口碑對於票房的影響速度越發增快,尤其是高分拉動首日票房趨勢明顯,低分影片票房雪崩時間更短。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從《動物世界》《我不是藥神》到《邪不壓正》《西虹市首富》《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再到《一出好戲》《快把我哥帶走》,今年暑期檔好戲連臺,且國產片是毫無疑問的主角。不管是口碑、話題度、題材廣度還是票房成績,進口片似乎已經僅存於國產片的縫隙之間。

據悉,今年有包括《侏羅紀世界2》《摩天營救》《的士速遞5》等23部進口片在暑期檔上映,僅有《侏羅紀世界2》《巨齒鯊》兩部影片票房突破10億。

根據貓眼大數據報告顯示,近三年暑期檔上映影片數量逐年遞增,從2016年的16部上漲至2018年的23部,呈現出檔期更加開放的態勢,但與之相對應的卻是逐年下降的進口片票房佔比,由2016年的32.5%下降至2018年的24.4%,創下三年暑期檔成績新低。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好萊塢影片落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題材的固化,《侏羅紀世界2》《巨齒鯊》《摩天營救》等基本都是主打動作、冒險的視效感官類大片,長年累月觀眾早已心生厭倦。

而反觀今年暑期檔國產電影題材,有主打冒險、懸疑的《動物世界》、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藥神》、喜劇題材的《西虹市首富》、黑色幽默的《一出好戲》以及主打兄妹情的《快把我哥帶走》等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

可見,隨著觀眾對於電影的選擇更加理性,中國電影也正在向多類型、多品種的格局不斷深化,愈發走向理性與成熟,繼而國產電影的市場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人口紅利進一步得到釋放。

國產片無需“被保護”,誰生誰死全憑硬實力!

2004年,國家電影局為扶植國產電影口頭下達了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可以理解為暑期檔,事實上有報道顯示有6月20日至7月10日、7月20日至8月10日兩個國產電影保護月)期間,不鼓勵引進和上映海外分賬大片,為國產片樹起了一頂保護傘,被業界稱為

“國產電影保護月”。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保護月”是業內一個保護國產電影的不成文做法,一直以來保護併成就了一大批國產電影。如《十面埋伏》《唐山大地震》《建黨偉業》等國產電影都曾受到重點保護。

例如在2004年上映的好萊塢進口大片《蜘蛛俠2》《怪物史萊克2》,北美上映時間分別為6月30日和5月19日,在中國則推遲到了8月5日和8月10日上映,為7月16日上映的《十面埋伏》騰出了近三週的檔期。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再如2010年7月22日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前後都沒有好萊塢進口大片上映,北美7月16日上映的《盜夢空間》一直到9月1日才姍姍來遲,考慮到此片在國內拿下的4.5億票房,不得不說它的推遲成全了《唐山大地震》當時的票房紀錄。

給2011年的《建黨偉業》讓路的則是創下10億票房的《變形金剛3》,上映時間延遲了近一個月。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眾所周知,設立“保護月”的初衷是為了完成國產片每年所佔票房比的份額,不過從今年暑期檔的市場情況看,國產片質量提升、題材多元化,觀眾選擇趨於理性,“票房與口碑倒掛”的現象日趨減少,大IP、大製作、流量、情懷等這些曾經信手拈來的營銷方式統統“失靈”。

種種良性的市場大環境似乎正在告訴我們:暑期檔“國產保護月”的帽子可以摘掉了,國產片已無需“被保護”。

“國產電影保護月”或將消失!爛片失去了最後的避風港!

如此市場環境下,內容真正成為推動電影和市場發展的核心生產力,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真正迴歸到以內容為核心的理性增長階段,爛片毫無存活之地。

不難發現,今年暑期檔中途“跳車”的影片數量之多令人咋舌,如《爵跡2》《昨日青空》《新烏龍院》等影片,或臨時撤檔或延期上線,劉嘉玲、梁家輝、吳磊等大咖主演的《阿修羅》甚至只上映了一天便匆匆撤檔。

可見,未來隨著“國產電影保護月”的逐漸消失,將會進一步倒逼國產電影品質升級。屆時,強者恆強,弱者出局,能否獲得高票房、高收益全憑各自的真本事說話。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