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技巧訓練」的八個核心問題!

技巧訓練的形式是多樣的,但就其本質而言,首先需要抓住幾個核心,也就是各種訓練背後的目的,然後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練習的形式,甚至自己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

可以總結成8個核心問題:

1.速度(Velocity)

2.手指獨立性(Independency)

3.雙手協調性(Sychronization)

4.運指的準確性(Accuracy)

5.手指柔韌性(Flexibility)

6.耐力(Durability)

7.動作的簡潔性/經濟性(Economy)

8.專注力(Concentration)

“吉他技巧訓練”的八個核心問題!

所有的技巧練習無疑都是圍繞這8個點設計的。在目的明確以後,練習就更有針對性。而音階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涵蓋了大多數的問題。

對於音階的訓練,Leo Brouwer和Scott Tennant都設計了非常有效的訓練方式。對於練習者來說,合適的選擇非常重要,這要求練習者對自身的技術特點有清晰的認識。更專業的練習者應該具備自己設計練習的能力。

Carlevaro的教本被譽為技巧練習的聖經,但對業餘愛好者(有時甚至專業演奏者)來說,巨大的篇幅讓人感到迷茫。Carlevaro的模式就是試圖把演奏的所有動作都細分出來,然後分別加以練習。簡言之,就是:You'll be safe if you have practiced ECERYTHING!(如果所有的東西你都練了,你的演奏就安全了)。但這是多麼浩瀚的工程啊!而且事實告訴我們,這麼做的效果未必就是最好的,而且花費的時間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

因此,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清楚地看到自身的技術問題,然後用最直接的方法去解決。重要的是從本質上去看到問題所在,而不是什麼“關節彎曲角度、手型垂直還是傾斜...”。這些都是手段,問題的本質不清楚,任何手段都幫不上忙。比如很多人說自己音階不夠快,就狂練音階,每天彈500條。可最後還是快不了。問題在哪兒呢?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快不了。他們只知道練多彈音階,而且彈的時候猛使勁,猛憋。多練不代表能練好。那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呢?我經常這麼問:“動一動你的右手手指,看能動多快?再動一動左手手指,看你能動多快?”很多人發現能動得挺快,而且大多比我快。你看,他們不是快不了,而是兩手不協調性,這樣音階就慢了。那這個時候訓練的重點就是協調性,就應該放慢一點,仔細調整兩個手的配合,而不是去猛憋。有的人去花兩年時間慢慢研習Carlevaro,最後跌跌撞撞的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但還是不知道究竟是怎麼解決的,只說,Carlevaro真是無敵啊。可事實是,這哥們兒只不過是把Carlevaro1000條練習都過了一遍,其中碰巧有那麼一兩條能幫他解決他的音階問題。那萬一碰巧Carlevaro就漏了這哥們兒的問題呢?(每個人的技術特點千差萬別,Carlevaro保不齊的,這時他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而技術上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那就回到一個命題上了——音樂決定技巧。分解和絃要多快,這是根據音樂表達來決定的。比如一段分解和絃,我在一個樂曲中需要120的速度來滿足我的表達效果,那麼針對這類分解和絃的練習就有了一個基本的目標,而為了使演奏更為保險,我們把目標定得高一點,140。這樣120就比較輕鬆,不至於總是在極限狀態演奏。那麼要不要練習到250呢?可以想象一下1對4,250的分解和絃會是個什麼效果?一團糊,你什麼都聽不到!那麼如果你只是圖個爽,想挑戰一下極限,那不妨一試,但這已經是和音樂不相關的問題了。而且你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達到這個250,甚至都不知道有沒有可能達到,這種情況就是本末倒置,浪費時間。

另外,對音階還有個誤區。很多人說學管樂的每天花多少多少小時練習不同的音階,而吉他的就不怎麼練。這或許又是個沒弄清問題本質的例子。從純技術角度上來講,練多少音階取決於這件樂器的技術性能。管樂練習很多音階是因為不同調性上他們的氣息控制、指法等等等等都涉及很多變化,為了圓滑順暢的轉調,他們必須熟知大多數調性上的各式音階,並能迅速轉換。在吉他上,沒有開放弦的音階可以任意的挪動到其他調性,指法不變,只是位置動了一下,這種難度比管樂器小多了,技術上不需要那麼多的訓練。鋼琴也是如此。誰見過彈鋼琴的每天練習若干小時的音階?至少我沒見過。在我看來,10條重要的音階基本就能涵蓋吉他上大多的可能性。而音階上應該做的功課是“怎麼來彈一條音階”,而不是“讓咱們彈500條音階吧”。怎麼處理一個音階線條,有多少種手法來處理線條(速度上,節奏上,力度上,Articulation上,流暢程度上,色彩上...)?這些是很重要的。而這些正是吉他教本上最匱乏的內容。

而每日的練習,技巧需要佔一定的比重,但不要過多。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儘量讓技巧訓練有針對性,並能真正與自己的音樂理念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