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要增強網際網路思維能力

核心閱讀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及社會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互聯網思維,才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更好地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

  領導幹部作為社會活動的率領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在這個時代只有具備互聯網思維,才能肩負帶領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

增強重視和利用互聯網的思維能力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互聯網將成為重要的資源支撐和技術支撐。因此,領導幹部必須增強重視和利用互聯網的思維能力。

  一是增強重視互聯網的思維能力。立足於互聯網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首先要重視互聯網。第一,要重視互聯網體驗,主動在工作、生活中接觸和運用互聯網。領導幹部應儘快使自己成為互聯網的“移民”,而不能迴避互聯網而使自己成為互聯網的“難民”。只有主動接觸和運用互聯網,才能深刻了解互聯網的特點、功能及作用,為利用互聯網奠定基礎。第二,重視瞭解互聯網的特點、功能和作用。領導幹部只有真正瞭解互聯網的特點、功能和作用,才能正確地利用和運用互聯網技術解決問題、開展工作。否則,就會出現盲目運用、錯誤利用。第三,重視瞭解互聯網技術對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環境的變化,決定系統功能調整的方向。因此,領導幹部只有深刻認識互聯網技術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才能確定改革創新的方向,從而正確推進“互聯網+”行動。

  二是增強利用互聯網的思維能力。互聯網技術不僅是這個時代改革創新的推動力,而且是這個時代改革創新的重要物質條件。立足於互聯網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的物質條件進行改革創新;另一方面要以互聯網作為手段和工具進行改革創新。第一,增強利用互聯網物質條件進行改革創新的思維能力。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改革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條件。利用互聯網可以解決很多從前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互聯網實現了跨越時空的信息共享;互聯網打破了很多行業、領域的邊界實現了技術融合等。領導幹部要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善於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要求,就必須增強利用互聯網物質條件進行改革創新的思維能力。第二,增強以互聯網作為手段和工具進行改革創新的思維能力。互聯網技術不僅為改革創新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為改革創新提供了手段和工具。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改造組織結構,使其由層級式結構轉變為扁平化結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改變傳播方式,使其由灌輸式轉變為互動參與式等。因此,領導幹部應認識到“互聯網+”行動,並不僅僅是基於互聯網物質條件進行的改革創新,更重要的是以互聯網作為改革工具和手段對原有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經營模式等進行深層次(甚至顛覆性)改革創新的活動。第三,增強將互聯網作為物質條件與作為工具、手段相互促進開展改革創新的思維能力。基於互聯網物質條件的改革創新,如果脫離了以互聯網為改革工具和手段對原有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經營模式等進行的創新,將會導致“互聯網+”行動成為對原有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經營模式等的電子化過程,使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失去應有的價值。

增強大數據思維能力

  大數據是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中國最重要的技術和資源。因此,領導幹部要增強大數據思維能力。

  一是增強對大數據的概念認識。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所構成的大數據,一方面,使得數據成為一種可以與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相匹敵的新型戰略資源;另一方面,對大數據分析研究,使人類獲得瞭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大數據中的“大”不是僅僅指數據規模的龐大,而是指全數據(全部數據)、即時數據(在線即時數據)。對大數據概念的正確認識,是領導幹部正確運用大數據開展工作、正確利用大數據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

  二是增強對大數據資源屬性的認識。“數據”並不是互聯網時代才出現的,但在互聯網時代之前,由於數據無法被大規模生產和使用,因而無法構成資源。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才使數據的大規模生產和使用成為可能,從而使得數據成為了一種新資源。大數據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印度等國家都先後制定了大數據開發利用的戰略規劃。2016年我國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對於大數據的資源性認識,要求領導幹部在各項工作中重視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收集和利用,重視數據資源的複用。數據只有實現整合共享才可構成資源。封閉、分割在行業、機構、部門等數據孤島上的數據是無法構成資源而產生價值的。同時,數據資源與土地、能源等物質資源最大的不同在於數據資源可以重複利用。數據資源不會因為使用而消耗,反而可以通過反覆利用提升價值,因而應重視數據資源的複用。

  三是增強對大數據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新方法和新途徑的認識。大數據不僅是一種新資源,而且是一種新方法和新途徑。大數據的應用,使數據理念發生了三大轉變:第一,大數據追求全樣本,而不是抽樣樣本。大數據的“大”代表的是全體數據、所有數據、全部數據,而不是抽樣數據(即便抽樣數據規模很大)。由於全體數據,往往是超越某一個系統的邊界數據,這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個開放系統中,對事物整體性和動態性進行認識。第二,大數據關注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人類通過抽樣數據分析,獲得事物因果關係的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方法。人類選擇這種方法認識事物,是由於缺乏相應技術,無法獲得“全部數據”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妥協(也是一種智慧)。今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人類獲取“全部數據”的技術障礙,人類可以採用大數據通過“以大見小”的方式對事物進行認識。而大數據相關關係分析,為人類發現各種零碎的、看似無關聯的事物之間的聯繫,打破了壁壘。同時,通過大數據相關關係分析,可使人類繞開對因果關係的探究,而直接根據事物的相關關係,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如:通過對超市消費者購物行為的大數據分析,發現了啤酒與尿布具有相關關係,故而將其擺放在一起,提高銷售額。第三,大數據接納混亂性,而非精確性。研究證明:在一定數量級下,數據種類的不同和一定的錯誤率(即混亂),並不妨礙從大數據中挖掘出其中隱藏的價值,且大數據只有接納混亂,才能從中獲得價值。同時,大數據應用的事實還證明:混雜的大數據的利用,優於精確的小數據利用。如:谷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構建的翻譯系統,遠超過運用嚴密語法及詞彙構建的翻譯系統,更加具有應用性。

  互聯網思維是人們立足於互聯網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及社會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領導幹部只有具備互聯網思維,才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更好地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齊冬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