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秋膘!以秋天的名義吃吃吃

今日21時31分,迎來立秋節氣

立秋

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末伏夏盡

涼風漸至

秋季漸次拉開序幕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秋,禾穀熟也。

——《說文解字》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

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立秋這天

不論白天多麼酷熱

夜晚的風已不同於暑天那般

從此以後

天氣一天比一天涼爽

送夏迎秋

你準備好了嗎

素來講究過時令的北京人,在這一天開始家家戶戶準備各色肉食。每年的立秋,北京人們都會在老字號醬肉品牌天福號門前排成一條長龍。據天福號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天福號提前準備了共計將近70噸的醬肉庫存,以往每年立秋出現的“供不應求”的現象,將會有所緩解。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天福號工廠上下開足馬力,工人取消休假,車間24小時加班。已經為立秋準備了70噸醬肉,緩解門店供不應求的情況。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天福號門店的售貨員碼放好時令醬肉,準備開門迎客.當天是立秋節氣,民間有立秋貼秋膘的習俗。

京西靈水舉人村一年一度的秋粥文化節又開幕了。十里八村的鄉親來了,四面八方的遊客來了,整個村子像過年一樣歡天喜地。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靈水村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西北部,自然風光秀美,文物古蹟眾多。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層出不窮,曾有劉懋恆、劉增廣等眾多舉人出現,因此靈水被當地人冠以“舉人村”。據《宛平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和二十一年,舉人劉懋恆和父親劉應全先後捐谷3700餘石,在村中支起幾口大鍋,熬粥賑濟災民。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300多年來,為了紀念劉家的德行善舉,表達對劉舉人的敬仰,靈水人遂將立秋改為秋粥節

關於立秋,還有幾個小講究,跟您聊聊。

01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各種瓜果在田野裡飄香。立秋這天夜晚人們在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相傳元末,一支農民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準備將其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名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02

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吃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以後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後來人們把在立秋當天吃西瓜也稱之“啃秋”。

03

立秋時,也有包餃子的習俗,稱之為‘咬秋’。立秋當天,年紀稍大的長者會在堂屋正中,供一隻盛滿五穀雜糧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過後五穀豐登。全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熱熱鬧鬧的也稱“搶秋膘”。

04

百姓人家入秋後講究“吃秋鮮兒,常去購買新上市的玉米(即玉蜀黍)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麥磨成的白麵,用這些新糧為老少一家人蒸製出美味的棗窩頭、棗饅頭、懶龍、花捲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飯等花樣主食。

贴秋膘!以秋天的名义吃吃吃

立秋美食花樣多,任誰都會垂涎欲滴,禁不住誘惑。不過在此,還是要提醒部分親,美味雖香,切忌過量。

---------------- The End -----------------

攝影:方非 吳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