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會越成功!

孩子的成長好比一面多稜鏡,可以折射出家庭的養育、學校的教育以及全社會的方方面面。當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時,孩子自然會展現閃耀璀璨的光芒。

那家長和老師該如何溝通配合呢?

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會越成功!

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從容,多一分等待。

1、尊重老師從家長做起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老師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有時甚至起著決定作用。正是他們把孩子的生命雕塑得更高尚,因此尊重老師是家長和孩子走向老師的第一步。

尊重老師,家長首先要給孩子做好示範,包括尊重老師的勞動,在孩子面前肯定老師的付出。

有的家長喜歡動輒用老師嚇唬孩子:“你再不聽話,明天我就告訴你們老師去!”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使孩子對老師產生不好的印象,使孩子害怕老師,甚至厭惡上學。

另外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老師工作中的失誤。孩子有時會在背後議論老師,比方說老師工作中的某些缺點等。家長聽到後,應當及時勸阻孩子的背後議論,鼓勵他們與老師當面交談。

2、和老師結成同盟

有句話說的好,“親其師,信其道”。這句話也告訴家長,應該明白的一點是,儘可能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最好是由衷的。

學會用賞識的眼光看老師,畢竟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

家長應該保持與學校的老師和諧共處,特別是班主任 。老師的工作是很辛苦的,特別是班主任工作繁雜、教學管理任務重。如果在教育方法上有不到之處,家長應當向學校反映,不宜與老師直接衝突。

千萬不要總是絮叨挑剔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有的家長甚至當著孩子與老師爭吵,這樣做會使孩子對老師產生排斥心理。有的孩子會藉此不聽課,不學習,排斥老師的教育,長此以往,只是荒廢了自己。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家長可以私下和老師更多的交流自己的希望,但是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年紀小,心智不成熟,偶爾的一兩句話就會對他產生影響。

孩子有時也可能在家長面前埋怨某個教師,家長儘可以聽一聽,但絕不能幫腔,助長他們的反感情緒。應當幫助孩子理順情緒,告訴孩子,老師是人不是神,也有自己情緒的波動,自己的好惡。教會孩子接納老師,用真誠的微笑與老師大膽交流,共同成長。

3、與老師溝通的原則

1.要對老師抱以充分的信任

無論是你主動找的老師,還是被動找的,在溝通的過程中,你必須充分信任老師。你可能會遇到老師找你告狀,在你看來這些“告狀”有誇大、扭曲事實的情況,你也要做到信任,老師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他的出發點都是希望教育好孩子。

2.溝通要有一致性

跟老師溝通的一致性最重要的是時間。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如果時間上不一致,突然就跑去學校找老師,老師正好有空是萬幸,剛好有課要上或者有其他事要處理,不僅會破壞溝通的氣氛,恐怕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3.內容上要做到老師能接受

選擇什麼樣的內容跟老師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引起老師的興趣就更好了。但就算是老師無能為力的那些事,其實家長也可以抱著交流的態度去請教。

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會越成功!

4.表達需要明確

“X老師,XXX最近在幼兒園表現怎麼樣?”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遇到老師會這樣提問。老師面對這樣的問題,一般也只能用“挺好的”來回答。如此一來一去,跟老師溝通的機會就失去了。家長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保證溝通的效果。

5.溝通渠道和方式的多樣性

有多少家長只在家長會時見到老師,見到了又最多隻聊兩三句呢?其實,與老師溝通的渠道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性的。比如,電話、網絡等,家長應該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方式創造跟老師溝通的機會。

6.溝通的持續性與連貫性

溝通其實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要達到讓孩子進步的目的,有時候需要持續地、連貫地跟老師溝通。即便是通過交流解決了已有問題,家長也可以就此向老師表達謝意。千萬別讓老師有這樣的錯覺:問題一丟給老師,就完全不管不問了。

7.受眾能力的差異性

每個老師是不一樣的,可能在A老師看來孩子身上不存在什麼問題,但到了B老師那裡,就有問題了。家長要接受老師對孩子評價的差異,也要尊重老師本身存在的差異,不要因為孩子得到不同的評價,而去給老師貼“好或壞”的標籤。

家長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才是促進孩子更高效學習的根本途徑。家長和老師能否有效的配合,直接決定著教育的效果。 所以家長們,想讓你的孩子成才,趕快學學如何和老師溝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