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新德鎮位於涪江北岸,距縣城6公里,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是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因取意"破除舊思想,樹立新道德"而得名新德,鎮政府駐新場,場址濱涪江,系水路鹽運要道,清乾隆於此新建場鎮。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新德鎮轄區面積29.14平方公里,轄新林、桃園、柳塘、長堰、會仙、新梁、福田、馬口、富谷、新渡、馬脊、馬蹄12個行政村,1個場鎮居委會,100個村民小組。有耕地10471畝,人口2萬餘人。新德鎮依山傍水,涪江河繞鎮而過,縣道望松公路貫通全境,綿遂高速途經轄區6個村落。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綿遂高速出口

新德鎮清末民初為氐土鄉,民國14年(1925年)為氐土上鄉團練辦事處,民國19年為新場團甲公所,民國24年為新德聯保,民國29年改為新德鄉,1997年4月改為新德鎮。

近年來,新德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新德鎮利用3200餘畝麥冬基地,發展以"麥冬-玉米-蔬菜"為主的糧經複合高產創建模式,共9個村2100餘戶麥冬種植戶,麥冬年產值2500餘萬元。鎮內有水產養殖戶15戶,養殖面積1300畝;規模肉牛養殖大戶5戶,生豬養殖大戶51戶,年出欄生豬100頭以上大戶32戶,年出欄生豬200頭以上的11戶;年養殖小家禽1000只以上的14戶。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省級規範化合作社—福田生態魚養殖專業合作社

近年來新德鎮依託城市近郊優勢,發展休閒娛樂業。有以"石龍山莊""萬順山莊"為代表的11戶休閒農家樂。萬順枇杷基地在新梁村,流轉土地1000畝,成立了萬順枇杷專業合作社。主要選用四川本地優選優育的品種"大五星",採用了新的種植技術,主杆矮小,枝幹延伸,每個枝幹只留一至三顆果實,每個小小的枇杷都會進行套袋保養。據瞭解,套袋能保持枇杷的水分,儘量減少水汽蒸發,這樣的枇杷口感才好。加之,萬順枇杷園區大部分在山上,果樹種植地區土壤含氧量充足,陽光水分適宜,果實品質上佳。萬順枇杷專業合作社為提升產品質量,改變傳統銷售模式,與電商運營團隊深度合作,消費者在家即可下單品嚐正宗的新德萬順枇杷。5月10日,新德鎮將舉行枇杷採摘節,除採摘枇杷,還有許多有趣有味的活動可以參與。天外天生態樂園是三臺城郊首家大型多功能休閒娛樂場所。2018年春節期間天外天生態樂園舉辦為期17天的三臺國際夢幻燈光節,吸引縣內外眾多遊客觀光。新渡村草莓採摘、馬蹄村米棗採摘、福田垂釣休閒會所以及新德傳統文化三聖宮、會仙橋等全年接待旅客10萬餘人次。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馬蹄村米棗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天外天生態樂園

新德鎮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蹟眾多。三聖宮修建於清乾隆年間,三聖宮內有陰陽界、岳母刺字、安安送米、十殿閻君、劉關張塑像、三顧茅廬、桃園三結拜、觀音塑像等。三聖宮"磨刀會"是民間自發組織的群眾性朝拜活動。相傳三國時劉、關、張三聖在新德桃園壩結義,歷史上稱"桃園三結義"。劉關張大軍駐紮劉營、新德桃園壩,群眾為感謝張飛栽樹蔭民,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結義之日)舉辦磨刀會。來自四面八方信眾到三聖宮頂禮膜拜,祈福平安。活動形式有:關廟聖君抬轎化裝遊行、團體敬香,關平、周昌端水,張三爺磨刀求雨,祈求千家萬戶平安,不遭旱澇災害。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新德鎮有一個叫會仙的村莊,這裡流傳著董永配仙姑的故事。會仙村有董仲壩、會仙橋、仙人井、槐蔭樹、董永墳。民國《三臺縣志》載:"仙人橋,在董仲溝,其橋無樑柱,兩石相逗而成,迄今千餘年,尚未塌壞,亦仙蹟也""董仲墓,在縣東桃子園,一名董仲壩"。

相傳董永出生在董仲壩,從小喪父,與母相依為命。自幼攻讀詩書,十一歲母親去世,董永不得不停止學習,回家料理後事。他無錢安埋母親,到傅員外家借貸,賣身到傅員外家當奴隸。把母親安埋後,到傅員外家上工,路遇村姑說是蓬萊村人,投親不遇,走投無路,願和小哥結為夫婦,同到傅家上工,以槐蔭樹為憑,土地老作媒,拜天地成夫妻。原來村姑是天上玉皇大帝的七女子。傅員外要他們在百日內織出百匹錦、百匹緞,就把三年奴役期改為百日。董永妻是天上的仙女,邀約天上姐姐們下凡來,一夜就織出來,百日期滿,傅員外只好放他們回去。七仙女在傅家打水的井,被後來的人們叫做"仙人井"(今會仙村五組)。董永和七仙女回到家裡,沒過多久,被天神發現,玉帝派神將下凡,把七仙女捉回去。臨走時,七仙女囑咐董永要他苦讀詩書,來年進京求個功名。董永進京應試,考中狀元。董永榮歸祭母,一隊隊仙女下凡,又見到賢妻七仙女了,二人悲喜交加。七仙女說:"孩兒已近週歲。今日特與你送來,要好好教養。"說完,飄然而去。董永站的地方後改名會仙橋,給孩兒取名叫董仲舒。會面那條溝叫"董仲溝"。兒子董仲舒生活的地方桃子園改名"董仲壩"。董仲舒長大後,做了漢朝的國學大師。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會仙橋

新德鎮的歷史上,名人輩出,最典型的有張雲開、景嘉謨等。

張運開(1911~1933),字元琪,號子文,柳塘村人。民國16年春考入縣立初中讀書,任學生會負責人,發動城區學生驅逐縣立小學堅持傳播封建思想文化的教師張聚武。民國18年在蘆溪涪江小學教書,加入共產黨,後任中共蘆溪地下黨支部書記。白天上課,晚上做黨的工作。經常深入農村發動群眾,宣傳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民國19年在射洪金華小學任教,發動鹽工罷工而暴露身份,被調往南部縣委工作。民國21年調南充縣任團中心縣委書記,分管農村工作,常深入基層,組織農民開展鬥爭。後叛徒出賣,供出張運開。民國22年5月21日晨,張去閬中縣開會途中被捕,關入南充縣監獄。張受嚴刑拷打,仍嚴守黨的秘密,寧死不屈;6月4日,張運開在南充英勇就義。1951年1月,三臺縣人民政府追認張運開為革命烈士。

景嘉謨 (1901~1961),字懋猷,新德鎮人。民國9年投報國民軍二十軍任錄事(文秘人員)。先後任國軍連、營、團、旅、師長和代理軍長等職,少將軍銜。民國26年8月,淞滬戰役中,景嘉謨任營長,10月13~17日,堅守4天4夜。民國27年9月20日,參加武漢會戰,景嘉謨率營奪回陣地,戰後晉升為三九九團上校團長。同年11月,在湖南臨湘太平橋一場激戰中(史稱"湖北抗倭第一戰"),景嘉謨率預備隊上陣,擊斃日軍3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步槍和輜重等。民國28年,景嘉謨到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受蔣介石召見,晉升少將軍銜。同年9月,日軍向長沙進犯,景嘉謨率團進入九戰區前沿公路和鐵路兩側山區,破壞交通,干擾其運輸補給,實施伏擊。民國29年12月,景嘉謨率團反攻陽臺關,上峰傳令嘉獎。民國30年3月,景嘉謨率團擔任通城守備;9月,日軍第二次進犯長沙,9月30日,景嘉謨率團為前鋒,直撲日軍營地,12月,景嘉謨多次率團與日軍交戰,頂住日軍數次進攻。民國33年5月,日軍發動第四次長沙會戰,景嘉謨率團為前鋒突圍,在茶陵市集中佈防阻擊;8月中旬,截擊日軍,與日軍激戰數月;景嘉謨因反攻獨山之功,晉升為一三三師少將副師長、師長。民國34年7月,景嘉謨率師光復桂林。日軍投降後,率部負責衡陽、柳州、長沙一線受降和治安防務。民國38年4月,景嘉謨為國民軍二十軍少將代理軍長,12月底,景嘉謨率師在北川起義。1961年,景嘉謨因病逝世。

三臺縣新德鎮,抗日名將景嘉謨故里

總監:梁勝

審核:鄒莉 龍梅

文:趙玲 冉進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