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塔山鎮地處三臺縣東部,距三臺縣城36公里。因寨子山腰有一石塔而得名,據資料記載,寨子山有一圓錐形的石塔,塔座有一條盤龍,昂首舒爪,吞雲吐霧,狀若騰飛。相傳是清朝嘉慶年間一縣官所建名曰"玄武塔",故場鎮得名塔山。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塔山場鎮

塔山場鎮,約清代咸豐年間始建。原來有一座涼亭,幾間小店,在塔子和蓮花寺之間,是通往綿州、綿竹、江油、青川、平武、劍閣等古蹟要衝,雖然是有幾間雞毛小店,行人倒也絡繹不絕。塔山,是三臺東路產井鹽的中心,有128家制鹽作坊,有幾百口鹽井日產鹽上百擔。因此,大商巨賈、行客小販多會於此,街市日益繁榮。為防外擾匪患,還修了柵門四道日開夜閉。

塔山鎮地處綿鹽路、三梓路、小永路交通中心節點,到綿陽、三臺、鹽亭均40餘公里,僅需半小時車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正在修建的綿(陽)西(充)高速公路穿鎮而過,場鎮距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塔山鎮轄區面積78.95平方公里,總人口3.4萬餘人。塔山鎮場規劃面積2.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萬餘人,街旁的400餘株行道樹,既美化環境又能夠在炎熱的夏日為人們帶來濃陰。鎮上有一個能夠容納600名觀眾的電影院。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建設中的綿(陽)西(充)高速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鎮便民公共服務大廳

清初塔山鎮境屬井木鄉(駐龍樹場),民國初為井木鄉(駐三合場)。民國19年(1930年)為三合場團甲,屬井木鄉(駐龍樹場)。民國24年為三合聯保,民國29年改為三合鄉。1958年改為三合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為塔山公社,1984年3月改為塔山鄉,1986年改為塔山鎮,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塔山鎮,轄塔山、聯勝、槐樹、柳池、忠孝5個辦事處。1995年10月,柳池、忠孝劃出單設鎮(鄉)。

聯勝,1951年塔山、柳池、高堰三鄉各劃出一部分建立聯合鄉,1956年撤銷,劃歸三合、柳池鄉管轄。1961年恢復聯合公社,1981年更名為聯勝公社,因境內有聯合、勝利兩座水庫,故名。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聯勝合併至塔山鎮。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槐樹,以場鎮駐地槐樹灣得名。民國19年建槐樹場團甲公所,屬井木鄉(駐龍樹場),民國24年槐樹場團甲公所被合併。1951年成立槐樹鄉,1956年撤銷,1961年恢復建置為槐樹人民公社。1973 年槐樹公社駐地從槐樹灣遷至羅家祠。1984年槐樹公社改為槐樹鄉,1992年9月,撤區並鄉建鎮,槐樹鄉併入塔山鎮。

塔山鎮轄寶塔、青春、迎豐、華光、宏獅、南池、青柏、鋼鐵、金鋼、雙渡、白龍、高塔、瓦子、絲公、規劃、三星、寶林、蒙山、槐樹、水露、峨嶺、石佛、元寶、六合、紫垣25個行政村,2個社區,5個居民小組,210個村民小組。

塔山鎮屬淺丘地形,有耕地面積近4萬畝,魏城河穿鎮而過,境內長20公里。有膨潤土、鹽、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膨潤土儲量60萬噸~100萬噸,蒙脫石含量90%以上。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建設中的汙水處理廠

近年來,塔山鎮注重產業發展,著力發展優質糧油產業、優質乾果產業、生態養殖產業。

塔山鎮積極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已成立生豬、藤椒、優質糧油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1個。與綿陽西普油脂公司加強合作,發展高芥酸油菜2萬餘畝。連片發展藤椒3000餘畝,初步建成"十里藤椒長廊"。連片發展有機蔬菜400餘畝,胭脂脆桃500餘畝,初步建成"十里胭脂脆桃長廊"。美點牧業、都億牧業聯合新希望、鐵騎力士公司建成綠色生豬養殖基地1萬餘平方米,年出欄生豬2萬餘頭,全鎮年出欄生豬5.7萬餘頭。生態養殖業遠近聞名,培育白龍村異龍蛇類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養蛇5個品種2萬餘條,年產值400餘萬元,並開李老仙蛇酒系列產品,建成全省目前唯一一家保健蛇酒產銷企業。2016年8月,養蛇大戶霍海瓊被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重點宣傳報道,吸聚省內外300餘人參觀學習,年培訓養蛇學員100人以上。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寶林村黨群紅色家園

塔山鎮是革命烈士張天漢故里。張天漢生於清光緒27年(1901年),字作良,塔山鎮(原聯勝鄉)人。幼讀私塾,聰明好學。民國6年考入潼屬聯中,傾向革命,因參加擇師運動被學校斥退。民國18年夏,加入黨的外圍組織"涪波社"。在中共三臺北路特支領導下,組織柳池鄉的鹽工、農民開展奪取諸行鬥秤鬥爭並取得勝利。民國19年1月任袁家庵愛智小學教務主任,利用教學之餘宣傳革命思想,培養工農革命骨幹力量。民國11年11月因塔子山暴動失敗轉移綿陽,後被捕關押綿陽縣監獄。民國20年3月越獄後在劍閣、江油、青川等地活動。6月回到三臺柳池,和黨組織取得聯繫,由劉克諧介紹,經三臺中心縣委書記鞠懷安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開始整理舊有群眾組織,7月重建中共三臺北區區委,任書記。在張天漢領導下,北路黨、團、群眾組織不斷髮展壯大,使方圓六七十公里的地方成為"赤區"。民國21年12月,區委決定於民國22年春節在柳池鄉一帶發動農民暴動,實行破倉分糧,然後導向游擊戰爭。民國22年1月23日,因參加柳池農民抗糧鬥爭暴露行蹤。1月25日,縣保安隊100餘人繞道而行,當晚暗駐常樂寺廟內。次日(正月初一)拂曉,兵分兩路包圍準備暴動的據點張家灣和石缸灣,張天漢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民國22年3月1日,犧牲於三臺縣城牛頭山下。張天漢犧牲後,黨組織把張天漢的遺體運回家鄉寶林寺安葬。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紫垣村神仙洞摩崖題刻已有700多年曆史,民國《三臺縣志》(1930年版)記載:"神仙洞,距三合鎮十里,洞內幽邃,石凳、棋局尚存。洞外巨石對峙,石壁則左書'龍門',右書'虎穴'四大字,徑約2尺許,筆勢遒勁,後題'端平三年上已簡池杜之復仁甫'"。由此可知,神仙洞摩崖題刻刻於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由杜之復(字仁甫)刊刻。旁邊有草書七律二首,以"詩字俱佳"著稱川北。據摩崖詩"杜甫澗高無句續,季膺門峻有詩登"的描述和當地獨特的石林景觀及"虎穴龍門以為藍池奇觀"的題語等推斷,詩聖杜甫《題玄武禪師屋壁》所詠正是這座"神仙洞"和附近的"藍池廟"。神仙洞摩崖題刻1993年被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保單位。

2017年3月,塔山神仙洞風景區正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其實塔山神仙洞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已盛名在外,"杜甫澗"等景點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宋朝的時候,文人杜之復(字仁甫)題的兩首詩被村民題刻崖壁。當然,"仙人下棋"傳說,"呂洞賓自詡棋藝第一,卻被何仙姑勝了去,因為何仙姑有殺招……"悠久的歷史,迷人的傳說,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2017年8月,在紫垣村成功舉辦"燈光葵花節",吸引遊客40餘萬人。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紫垣村神仙洞彩色油菜花節

藍池廟又名蘭池廟、南池廟,位於南池村玉池灣。距綿(陽)鹽(亭)公路8公里,距塔山場鎮10公里。藍池廟始建於宋,毀於元,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明末毀於兵燹,僅剩正殿。清雍正五年(1727年)更名為藍池廟,乾隆五年(1740年)復修擴建。現存拜殿、岱嶽殿和東西上下兩廂房等古建築群,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8991.85平方米。藍池廟在民俗文化上與重慶鬼城"酆都"齊名。素有"梓州酆都"之雅號。以農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的中元會為特色的廟會活動源遠流長,長盛不衰。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縣文保單位斥資300萬,維修翻修了寺廟大門和院前廣場。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藍池村也因此於2017年被評為"四川省傳統文化村落"。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藍池廟

三臺縣塔山鎮,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鳳鳴書院是塔山中學前身,始建於北宋初年,曾培育出狀元蘇易簡和清代大學問家胥紫來。民國《三臺縣志》卷十七記載:在三臺縣東三合場西北十五里,距狀元祠五里,有千年書院"三學院"。"三學院"即之後的鳳鳴書院。蘇氏求學之地。院之左右,鄉人挖土,有綠色磚、瓦、碗、碟等物發現。相傳即北宋狀元蘇易簡及其之子(蘇)耆、孫(蘇)舜欽、孫(蘇)舜元讀書之地,現有狀元祠遺蹟可尋,此地素有世外桃源、福地洞天之美譽。

人文聖地鬥姆宮始建於明初,在道教中鬥姆即玉皇大帝的母親。民國7年,蜚聲海內外的著名醫學家,道釋儒學者胥紫來及其弟子重修擴建兩院兩樓和一殿,鬥姆宮氣勢恢宏,其宗旨是勸人為善、慈善濟困,是集文化、理論、著述、醫學、慈善、文娛為一體的人文聖地。鬥姆宮於1992年拆毀,2010年重建,2011年11月鬥姆宮廟會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結合塔山的名勝古蹟,寫了一首詩,摘錄如下:寨子山下一浮屠,鐵骨錚鋒視蒼廬。蓮花臺上樓高築,石筍旁邊看鳳雛。(注:浮屠,指塔子。鳳雛指鳳鳴學校,原中心小學和塔山鎮初中)

總監:梁勝

審核:鄒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